您的位置 首页 > 词典

张冠李戴成语故事_张冠李戴成语故事及意思

张冠李戴成语故事_张冠李戴成语故事及意思

       大家好,今天我来和大家聊一聊关于张冠李戴成语故事的问题。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会将我所了解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并与大家分享,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成语故事

2.我要3个成语故事还有5个成语游戏 速度

3.弟弟讲水浒,经常张冠李戴中的张是什么意思?

4.成语中张冠李戴的例句?

5.六年级上册第十课四字成语故事

6.成语故事有哪些?

张冠李戴成语故事_张冠李戴成语故事及意思

成语故事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有过写作文的经历,对作文都不陌生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成语故事(精选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成语故事 篇1

        今天我读了《铁杵磨针》这个成语故事,读完以后我明白了好多的道理。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在风和日丽的一天,李白又没去上学,他跑到外面去玩耍、路边的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来到一个破茅屋门口,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说:“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说道。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故事虽然不长,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在学习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西,所以小朋友千万不要学叶公哦!

成语故事 篇2

        孙阳,春秋时秦国人,相传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相马专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马的好坏。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因此人们都把孙阳叫做伯乐。

        据说,伯乐把自已丰富的识马经验,编写成一本《相马经》,在书上,他写了各种各样的千里马的特征,并画了不少插图,供人们作识马的参考。

        伯乐有个儿子,智质很差,他看了父亲的《相马经》,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马。他看到《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便拿看书,往外走去,想试试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远,他看到一只大癞蛤蟆,忙捉回去告诉他父亲说:“我找到了匹好马,和你那本《相马经》上说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伯乐看了看儿子手里的大癞蛤蟆,不由感到又好笑又好气,幽默地说:“这‘马’爱跳,没办法骑呀!”

成语故事 篇3

        小猴子在树洞边玩耍,不小心掉进了树洞,他自己怎么也出不来,老猴子连忙赶过来救他,不料却把小猴子给淹死了。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有一天,老猴子到河边去喝水,看到两个小朋友在玩儿皮球,突然,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奋力一掷,皮球掉进了树洞里。但他们并不急躁,马上去拿了桶到河边盛了水,再倒进那个树洞里,一会儿,水倒满了,皮球也浮了上来,他们拿到皮球,开开心心的到旁边去玩了。

        老猴子认为这是一个救小猴子的好办法,于是,就像他们一样把水倒进了树洞里,小猴子果然浮上来了,可是他已经死了。老猴子怎么也没想到,他的方法把小猴子给害死了。他悔恨极了,悲愤的大哭起来。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不是所有的方法都可以如法炮制。就像皮球和小猴子,他们的体积不同,质量不同,受浮力状态也不同,最终导致,皮球顺利的捞出来了,小猴子却淹死了。

成语故事 篇4

        一天,小巷里搬进来了一个人,张三。

        慢慢地小巷里的人就发现张三是一个奇怪的人,奇怪不是因为他不爱说话,奇怪是奇怪在他一年四季都戴着一顶帽子,没有人见过他不戴帽子的样子。

        据说,因为张三秃顶,地中海,所以常年戴着帽子。

        据说,张三其实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戴着帽子是因为他有一种奇怪的病,头部不能被风吹到。

        据说,张三年轻时和人打架,头顶被板砖砸了一个坑,住了七七四十九天的院。但留下了一个很大的疤,就一直戴着帽子。

        据说,那是因为一个算命的给他算过。

        据说。

        没有人确切知道为什么,也有好事的人去问巷口理发店的王师傅,王师傅只是笑笑,什么也不说。

        慢慢地,小巷里的人都知道了,只要见到一个戴着深褐色帽子的人低着头度着方步走来,那个人肯定就是张三。

        日子一天天的过,大家都在过着自己的生活。谁也不干涉谁。

        突然有一天,有个小孩子发现,戴着深褐色帽子的人似乎不是张三,是张三楼上的李四。他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大人,一个传一个,后来大家都发现了,戴着帽子的人不是张三,是李四。

        张三呢?没有人知道。

        好事的人又去巷口理发店里问,那时王师傅已经退休了,接替他的是一个小伙子。

        小伙子说,有张三这个人么,戴帽子的人一直都是李四啊。

        张冠李戴释义: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拓展阅读:用张冠李戴造句

        1.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2. 还原情境可以避免张冠李戴、自相矛盾的错误出现。

        3. 你一定要看仔细,可别张冠李戴,错怪了人。

        4. 妈妈常把影歌星的名字张冠李戴,弄得我们啼笑皆非。

        5. 这些人采用张冠李戴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6. 歹徒想使用张冠李戴的蒙混技俩逃避刑责,结果被警方一眼识破。

        7. 我常常的把水浒传上的人物张冠李戴的乱说一气,老师告诉我不能囫囵吞枣的看书!

        8. 奖状是老李的,他却张冠李戴,发给了老王。

        9. 我们这样张冠李戴,引来了观众们一阵阵爆笑声。

        10. 他生性迷糊,待人接物常常张冠李戴,闹了不少笑话。

        11. 演讲者所举事例张冠李戴,真个贻笑大方。

        12. 把沈雁冰的笔名说成是老舍,这不是张冠李戴是什么?

        13. 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成语故事 篇5

        在一个阳光明媚,风和日丽的早晨,梧桐树的叶子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油的发亮了一般,柳树的'树枝,随风飘荡,在某一片叶子下,住着一只蝉。

        这是一只又肥又大的蝉,它十分的快乐,只听“知了——知了——”它还唱着歌呢!

        但令蝉意想不到的是,在树枝的最底部有着一只馋嘴的瘦螳螂。螳螂心想:我已经好久都没有吃到食物了,这只肥蝉看的挺顺眼,不如吃了它,好填饱自己的肚子,想着它便露出了自己锋利的爪子。

        这只螳螂躲在了另一片叶子下,等待一个更好的时机,等待着,等待着,蝉的身体爬到了叶子上面,螳螂用爪子把口水擦掉,慢慢地接近蝉,“砰”的一声,蝉被行动敏捷的螳螂用刀控制住了,蝉扭动着身子不停地挣扎,但是它最后还是没有战胜自己的天敌——螳螂……

        螳螂美滋滋地吃着皮香肉嫩的蝉,心里甜甜的,它用自己锋利的刀割下蝉的皮,鲜美的肉一下子就暴露出来,它正在细嚼慢咽的品味。

        但令螳螂也意想不到的是,在它的身后有着一只馋嘴的黄雀,黄雀想:我都观察你们很久了,小螳螂,跟我比,你还是嫩了那么一点,哈哈,你是逃不出我的魔爪的。本来正在享受美食的螳螂,被黄雀猛的一扑,受到了惊吓,还没缓过神来,原本拼命挣扎的它,便在凶猛的黄雀嘴下一命呜呼了。

        正当黄雀品尝时,树下有一个顽皮的小男孩儿,用自己的弹弓瞄准了那只黄雀。

成语故事 篇6

        战国时代秦国最强,常常进攻别的弱国。有一回秦昭襄王得知赵惠文王,从楚国得到一块和氏璧,是一块无价之玉,就写信给赵王说愿意用15座城池交换。赵王收到后立马让所有大臣上朝商议。大臣有人说不能被秦王给骗了,不能给,可又有人说不给秦王会派兵来攻打的,不能不给。赵王六神无主。

        这时候有人说,我很聪明,勇敢。没错,我就是那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蔺相如。

        赵王把我招进宫去,问我怎么办?我说只要秦王愿意交出15座城池,我就会把玉璧给他,不交的话我必一定完璧归赵。

        当我带着和氏璧来到了秦国后,秦王拿到和氏璧后赞不绝口,可是交换城市的事,连一个字也没有提起。这时我灵机一动对秦王说:“这璧有个小毛病,我指给您看看。”秦王就把玉璧给了我。玉璧一到我手上,我就威胁说:“我看你并不想给赵国15座城池,如今璧在我手上,如果你逼我,我就和璧一起死在这根柱子上”。秦王没有办法,只得应诺,用15座城池来交换。我趁机要求说要准备一个盛大的典礼才行。秦皇只好下令定下了典礼的日期。当晚,我就让下手化妆后,把玉璧送回了赵国。当典礼的日子到了时候,我光明正大的告知秦王,玉璧已送回赵国,你若真想要,就先把城池交出来,我再派人把玉璧送来。秦王知道,杀了我也没有用,就让我回了国。

        真是有惊无险啊!

成语故事 篇7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人承包了一块土地,他在那块土地上撒了许多农作物的种子,他想着这些农作物成熟后,自己不仅可以吃剩下的,还可以拿去卖了,于是每天都勤劳的耕作。

        果然,这个人的努力并没有白费,田地里的苗开始长高了,他看到后便更加勤奋的劳动了,每天天还不亮就出门了,直到天完全黑了,也没有回来,在妻子和儿子还以为这个人出什么事了呢?于是,这个农民的妻子和儿子边满大街的寻找这个人,没想到他竟然在农田里认认真真地劳动。

        第二天早晨,这农民又和以前一样出发劳动了,可是他在想到底有没有让农作物快速生长的方法呢?这不,他就想到了。

        傍晚,这个农民回家时对他妻子和儿子说:“你们都听好了,从此以后我种的菜不一会儿就可以成熟了。”

        他的儿子还以为他的爸爸又在说什么疯话了,急忙跑向田中,发现苗都被拔出了一大截,到明天就会全死光的。

        这个农民听了儿子的话后,从此老老实实的种菜,不再想任何鬼主意了。

成语故事 篇8

        战国中期,有一个名叫孟子(又称孟轲)的人。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据说,有一次,他对齐宣王说:“有一个人,因为要到楚国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给他的朋友,请予照顾。等到他回来的时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冻挨饿,那位朋友根本没有尽到照顾的责任。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答道:“和他绝交!”

        孟子又说:“有一个执行法纪、掌管刑罚的长官,却连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说这该怎么办?”

        齐宣王说:“撤他的职!”

        最后,孟子说:“全国之内,政事败乱,人民不能安居乐业。你说这又该怎么办?”

        齐宣王“顾左右而言他”,即望着两旁站立的随从,把话故意扯到别处去了。

        上面这段对话,在《孟子·梁惠王》有详细记载。原文是: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返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孟子·梁惠王下》

        解释:看着两旁的人,说别的话。形容无话对答,有意避开本题,用别的话搪塞过去

成语故事 篇9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在和村,住着一个哑巴,他是一个很固执的人。

        有一天,村长的孙子过满月,把全村的人都请过去吃满月宴。哑巴也来了,到了村长家,哑巴看到桌子上放着一包东西,就想知道这里面包的是什么?哑巴伸手扒开纸包,想一探究竟。

        快手二嫂一把夺下哑巴手里的黄连,连连摆手,连喊带叫:“哑巴,这是黄连,苦得很!”好奇的哑巴才不理那套呢:“不让吃我偏吃!”又把二嫂手里的黄连抢到自己手里。

        旁边的人看哑巴那副傻傻的样子,也跟着大声喊:“这不是吃的,这是入药用的药材,你不能吃。”俗话说,十聋九哑。也就是说,十个聋子里面有九个是不会说话的。是啊,哑巴怎么听得见呢?但他看到众人阻拦的样子,犟劲又上来了,“哇哇”叫着,仿佛在说:“我偏吃,我偏吃,你们算老几?管得着吗?”众目睽睽之下,哑巴把黄连塞进了嘴里。

        黄连到了嘴里,但哑巴并没有嚼。他想:“不行,不行,万一真的不能吃,把我毒死怎么办呀?”思忖了一会儿,哑巴动了动腮帮子,跃跃欲试。

        村长抓住他的手,连比带划地命令他:“放下,黄连可是天下最苦的东西,你小子也敢吃!”哑巴一看村长生气了,反而坏笑起来,边笑边大嚼起来。

        这下可不得了,刚嚼两口,哑巴的脸都痛苦得变形了,呲牙咧嘴,吐着舌头,不停地往外哈气,用手扇嘴边的苦气,想要把黄连的苦味都扇走似的。那捶胸顿足的样子,让人又好气又好笑。

        旁人见了连连摇头,叹道:“唉,这可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啊!”

成语故事 篇10

        一天,农民在山上砍完柴准备回家时,发现回家的路上有一排狼的脚印,而且是朝着他家的方向去的。“不好!”农民的心一下子被提了起来了。

        他把柴扔到地上,沿着狼的足迹找到了自己家的羊圈里。却发现羊圈上破了个洞,羊圈中少了一只羊。农民吓得瘫坐在了地上,嘴巴张大得都可以塞进一个西瓜了。他逐渐平静下来后,心里想:“还好只少了一只羊,洞也不大就不补了。”他于是就把柴拿回家里,然后睡觉去了。

        第二天,当他抓鱼上岸后又发现了狼的脚印,但是这次他看起来平静多了,可能是因为他已经经历了一次。但是他还是很紧张,生怕羊都被狼吃光了。他爬到岸上,拿着装着鱼的桶跑回了家。这次他紧张的连汗都一直在向下滴。回到了家,又少了一只羊,但是农民的想法又不一样了:“都少了两只羊了,狼应该不会再来了吧,洞就不补了。”

        但是这次其他的村民都来劝他,想让他把羊圈的洞补上,但是农民根本不听他们的意见。

        到了第三天凌晨的时候,那只来过了两次的狼带着狼群来了,他们纷纷涌入羊圈,把羊全部都吃光了。

        第二天早上,农民为了以防万一去了羊圈,却看到了一地都是羊血,羊一只都不剩,这次农民才把羊圈补上,以后羊一只也没有少过。

我要3个成语故事还有5个成语游戏 速度

        A. “空穴来风”,是不是被误用最多的一个成语

        成语误用主要包括如下八种类型: 一、望文生义 成语属于固定短语,其意义很多时候不能从字面推敲得知;尤其不能断章取义,只能把它作为整体来理解.作为检查学生成语储备的题型之一,有许多题目就是在这方面设置障碍,误导考生望文生义.如例: ① 夫妻俩惨淡经营着这爿小店,生意一直很红火. ② 这部精彩的电视剧播出时,几乎万人空巷,人们在家里守着荧屏,街上显得静悄悄的.(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老王家的橱柜里摆满了他多年收藏的各种老旧钟表,每当他向慕名来访的参观者介绍这些宝贝时,总是如数家珍.(2003年全国高考题) 有很多人以为①题中“惨淡经营”用错,以为“惨淡”与下文的“红火”矛盾,其实并不;“惨淡经营”等同于“苦心经营”,表示为某事非常劳苦,该题运用正确.②题中“万人空巷”也是典型的望文生义,它不是街上空无一人,而是街上人山人海,多形容欢迎、庆祝等盛况,该题用错.③题中“如数家珍”是用比喻构成的成语,“好像在数家藏的珍宝”,并不是真正在数,它表示对所讲事物非常熟悉,该题亦属望文生义.理解由比喻构成的成语(如影随形),如果只分析其字面,不分析其构成,就很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 1999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美轮美奂”也属此类.此外如“空穴来风”、“七月流火”、“罪不容诛”、“诛心之论”、“文不加点”等也容易犯这种错误,需要准确理解和运用. 二、不明语素 它是指因为不明白某语素的意义而造成的曲解成语;严格上讲,它也属于第一种类型,但因为它涉及的题目较多,故另辟一类予以说明. ① 天突然变凉了,同学们衣衫单薄,一个个噤若寒蝉. 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德国展开了潜艇战,于是使用水声设备来寻找潜艇,成为同盟国要解决的首当其冲的问题.(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③ 美国 *** 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势必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唾弃. ①题中,“噤若寒蝉”的“噤”作“闭口不言”讲,该成语表示一个个都默不作声,就像秋天不叫的蝉.它和寒冷没有关系,故该题用错.②题中,“冲”指“要冲、要道、要塞”,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故总是首先受到攻击.“首当其冲”引申为首先受到攻击、批评等,而并不等同于“首先”.③题中“危言危行”的“危”不是指危险,而是指正直,同“正襟危坐”中的“危”,该词表示正直的言行. 1993年全国高考题考到的“不刊之论”也属于这种类型,“刊”指删削、修改,该成语表示不容修改的权威论述.1997年的“莘莘学子”也是因为不明“莘莘”表示众多而用错.此外如“不足为训”、“屡试不爽”等也易犯此种错误. 三、不明褒贬 成语也有褒贬中三性,运用成语应使其与全句感 *** 彩保持一致,准确表达讲话者的本意.纵观近十年的成语考查题,这方面所占比率甚大.① 陕西剪纸粗犷朴实,简练夸张,同江南一带细致工整的风格相比,真是半斤八两,各有千秋.(1995年全国高考题) ② 齐白石画展在美术馆开幕了,国画研究院的画家竞相观摩,艺术爱好者也趋之若骛.(1997年全国高考题) ③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半斤八两”含有蔑视味道,是贬义词;②题中“趋之若骛”亦属贬义;③题中“处心积虑”指千方百计地算计、谋害别人,也是贬义词;它们都与题干的褒贬不一致.此外如1995年考到的“无所不为”,2001年的“颐指气使”,平时考查的“好整以暇”、“始作俑者”等都属此类,兹不赘述. 这种类型中有一类需特别注意,有些成语身兼两种色彩,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出正确的选择.如例: ① 这地方一到夜晚,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② 关于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的种种天真的、想入非非的神话和传说,说明古埃及人有着极为丰富的想象力.(1995年全国高考题) 这两道题中的成语都没用错.“灯红酒绿”指生活腐化时为贬义词,指夜景繁华时为中性词;“想入非非”指想法不合实际时为贬义词,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时为中性词.诸如此类的还有“拐弯抹角”、“无所不至”、“如虎添翼”等等. 四、不明范围 任何词语都有其适用范围,成语也不例外.不明其适用范围,张冠李戴,是成语误用的常见类型之一. ① 我们是十多年前的老同学,这次在武汉萍水相逢,彼此都格外兴奋. ② 家用电器降价 *** 了市民消费欲的增长,原本趋于滞销的彩电,现在一下子成了炙手可热的商品.(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 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2000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萍水相逢”指陌生人初次见面,用于老同学不当.②题中“炙手可热”指“权势大、气焰盛”,只可指人,不能指商品.③题中“洗心革面”指“改正错误,重新做人”,同样只能用于人,不能用于刊物.它们都是因不明成语适用范围而致错. 1998年全国高考题考查的“望其项背”,多与表否定意味的词语(如难以、不能等)搭配,共同表示比不上、赶不上;2000年考查的“汗牛充栋”,只能指书多,不能指人多;它们都是因不明该词适用范围而致错.此外如“巧夺天工”只能用于人工建造,不能用于自然景观;“相敬如宾”只能用于夫妻;“涣然冰释”只指两人消除猜疑嫌隙等均属这种类型. 五、不明差异 某些成语意义比较接近,有些题目就是要求我们辨析其意义或用法上的差异.如果不能明辨其差异,自然就难以选出正确答案. ① 放在桌上的邮票不胫而走,急得小王满头大汗. ② 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目不暇接/应接不暇)(1996年全国高考题) ③ 日寇在华犯下的耸人听闻的罪行,激起全球华人的强烈愤慨. ①题中,“不胫而走”指消息迅速传播开来,应换用“不翼而飞”,二者适用对象不同.②题中,两成语都有眼睛看不过来的意思,但“应接不暇”更强调在动态的进行过程中,与题干更贴切.③题中“耸人听闻”指故意夸大事实以让闻者惊骇,应换用“骇人听闻”,指事实本身让闻者震惊. 1994年全国题考到的“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不落窠臼/匠心独运”也属于这一类型;此外如“不负众望/不孚众望”、“同日而语/相提并论”、“刮目相看/侧目而视”、“鱼目混珠/鱼龙混杂”等也是考查这一点. 六、不明谦敬 有些成语带有谦虚意味,只能用于自己;有些成语带有敬重意味,只能用于他人.如果不明白成语的谦敬色彩,运用起来就容易让人啼笑皆非. ① 你身为师傅的入室弟子,却干出这种丢人的事,真是忝列门墙. ② 有什么困难尽管告诉我,我一定鼎力相助. ③ 您刚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您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忝列门墙”属谦辞,“忝”表示自己位列其中会让余者蒙羞.该词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②题中“鼎力”指能够扛鼎的巨大力气、能力,是赞美他人之辞;故该成语属于敬辞,不能用于自己.③题中“蓬荜”指茅草屋,可见它是自谦之辞,只能用于自己,不能用于他人.三者都是不明谦敬而误用.此外如考查“抛砖引玉”、“狗尾续貂”等成语时也经常在这方面设置障碍. 七、不明出处 有些成语源自某典故、寓言或诗文等,对于这类成语,只有弄清其出处,才能真正明白其内涵. ① 我们一定要该掉那种目无全牛的观念,树立全局意识. ② 今年初上海鲜牛奶市场燃起竞相降价的烽火,销售价格甚至低于成本,这对消费者来说倒正好火中取栗.(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③ 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了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2001年全国高考题) ①题中“目无全牛”语出《庄子?养生主》,形容技艺达到极纯熟的境界.②题中“火中取栗”源自法国作家拉?封丹的寓言,指受人利用冒了险,结果还一无所获.③题中“安步当车”源自《战国策》,指把慢慢行走当作坐车,是形容一种安闲自足的生活态度.知道了这些成语的出处,我们自然就能够准确理解运用它们.此外如“弹冠相庆”、“风声鹤唳”、“燕雀处堂”等亦需结合出处来理解. 八、不明语病 有些题中成语运用是否正确我们需要结合语病来分析判断;句子表意准确,没有语病,应该是我们正确运用成语的基本前提. ① 你就别再为难她了,她既然不肯讲,就一定有难言之隐的苦衷. ② 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的中东之行,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美伊之间的矛盾,海湾地区的局势也不会从此一劳永逸.(1999年全国高考题) ③ 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你不应该求全责备他的缺点. ①题中的“难言之隐”指难以言说的苦衷,“隐”即“苦衷”,二者重复,应删掉“之隐”或“的苦衷”.②题中“局势”和“一劳永逸”主谓搭配不当,可将“一劳永逸”换成“永远太平”等.③题中“求全”和“责备”都是动宾短语,动宾短语不能带宾语,故该句表述不合语法;可改换成“对他的缺点,你不应该求全责备”. 以上就是笔者结合历年的高考试题和多年的备考练习,总结出的成语误用八种类型.当然,同样一个例子,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它划入不同的类型;这八种分法,也只是笔者的一孔之见罢了.好在我们分类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让大家更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功利一点地说,是能够做准成语运用题.我也真心希望能够达到这样的目的! 资料来自网络 -

        B. 不落窠臼的成语解释

        发 音: bù luò kē jiù

        释 义 :窠:鸟兽或昆虫的巢穴。臼:捣米的器具。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C. 不落什么什么的成语

       

        不落窠臼

        发 音 bú luò kē jiù

        (参考//ke./view/68197?fr=ala0_1)

        成语故事中秋夜,贾府在大观园中设团圆宴,众人散去后,林黛玉独自凭栏

        伤心流泪,史湘云来安慰她。两人转换话题,改对月吟诗联句,她们就大观园的

        建筑名称由来而发感慨,其中“凸碧山庄”与“凹晶溪馆”的取名不落窠臼

        (参考//./question/130927814)

        D. 不落()臼这个成语是什么

        不落窠臼

        发音 bù luò kē jiù

        释义 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出处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四:“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示例 这“凸”“凹”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近义词 别具一格 别开生面 别具匠心

        反义词 依样葫芦 千篇一律 如法炮制

        E. 张冠李戴的成语成语故事

        没找到故事

        张冠李戴

        zhāngguānlǐdài

        [释义]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语出] 明·田艺蘅《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谚曰:‘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正音] 冠;不能读作“ɡuàn”。

        [近义] 破绽百出 似是而非

        [反义] 无可非议 毫厘不爽

        [用法] 用作贬义。比喻无意中弄错了事实或对象。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F. 不落窠臼这个成语的意思

        词 目 不落窠臼

        发 音 bù luò kē jiù

        释 义 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出 处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四:“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G. 不落窠臼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

        词 目 不落窠臼

        发 音copy bù luò kē jiù

        释 义 窠:鸟兽的窝。臼:一种中间凹下的舂米器具。窠臼:比喻老套子,旧框框。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出 处 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四:“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示 例 1.这“凸”、“凹”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六回)

        2.这位年轻画家的画在创作手法上不落窠臼,别具一格。

        近 义 不落俗套

        用 法 作主语、谓语、定语;用于文章和艺术

        H. “不落窠臼”的成语解释

        意思是指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I. 不落窠臼的成语故事

        成语故事中秋夜,贾府在大观园中设团圆宴,众人散去后,林黛玉独自凭栏伤心流泪,史湘云来安慰她。两人转换话题,改对月吟诗联句,她们就大观园的建筑名称由来而发感慨,其中“凸碧山庄”与“凹晶溪馆”的取名不落窠臼。

        不落窠臼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 bú luò kē jiù,意思是指比喻不落俗套,有独创风格(多指文章、作品)。窠臼:老套子,旧格式。

        近义词别具一格、别开生面

        1、别具一格,拼音是bié jù yī gé,意思是比喻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出处:清·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

        2、别开生面,指新的面貌。原指画像经重新绘制,面目一新,后比喻另外开辟一种新局面或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式样。

        《红楼梦》中也典现“别开生面”一词,“今日林妹妹这五首诗,亦可谓命意新奇,别开生面了。”

        (9)不落臼张冠李戴成语扩展阅读:

        反义词因循守旧、千篇一律

        1、因循守旧,指的是沿袭旧规,不思革新,死守老一套,缺乏创新的精神。

        用法:如果因循守旧不求进取,那么人就不会进步。

        2、千篇一律是一个成语,读音是qiān piān yī lǜ,原指一千篇文章都一个样。现指文章公式化。也比喻办事按一个格式,非常机械。也泛指事物形式陈旧呆板、呆滞的意思。

        出处:沙汀《磁力》她又开始说起千篇一律的恳求的话语来了。

        J. 不落窠臼的成语意思

        不落窠臼

        不落窠臼 [bù luò kē jiù]

        [释义] 窠:鸟巢;臼:舂米的石器。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专套。

        [出处] 明·胡属应麟《诗薮》:“初学必从此入门;庶不落小家窠臼。”

弟弟讲水浒,经常张冠李戴中的张是什么意思?

       1 蓝色的</SPAN>刀和蓝色的</SPAN>枪——刀枪不入(blue)

       身穿着金色衣服的</SPAN>人——一鸣(名)惊(金)人

       数字“3”在路上走呀走,翻了一个跟斗,又接着翻了一个——三番两次

       一条狗过了独木桥之后就不叫了——过目(木)不忘(汪)

       第十一本书——不可思议(book11)

       牛狗猪羊赛跑,跑到终点后,牛狗猪都喘得不得了,只有羊不喘气——扬眉吐气(羊没吐气)

       一只蜜蜂叮在挂历上——风(蜂)和日丽(日历)

       一只熊走过来——有备而来(有bear来)

       羊给老鹰打电话——阳奉(羊phone)阴违(鹰:“喂”)

       哪一种蝙蝠不用休息——不修边幅(不休蝙蝠)

       手机不可以掉到马桶里——机不可失(湿)

       一群人拿鸡蛋砸枪——枪林弹雨(枪淋蛋雨)

       拿筷子吃饭——脍炙人口(筷至人口)

       有十只羊,九只蹲在羊圈,一只蹲在猪圈——抑扬顿挫(一羊蹲错)

       天哪,整个地区只有这一家还没有装电话——天衣无缝(天—— 一无PHONE)

       为什么帽子脏了要翻面再戴——张冠李戴(脏冠里戴)

       不管熟没熟的</SPAN>鸭子,你给它足够的</SPAN>条件,它也不会飞走——插翅难飞(插一只翅膀给它)

       2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成语:居心叵测 刀尖上翻筋斗——玩命的事成语:铤而走险

       篱笆配栅栏</SPAN>——再合适不过了成语:郎才女貌

       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成语:每况愈下

       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

       火车上演戏——载歌载舞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孙悟空变戏法——无中生有

        3 哑巴说话(打一成语)谜底:指手画脚变奏为春(打一成语)谜底:偷天换日

        二、四、六、八、十(打一成语)谜底:无独有偶

        举棋不定(打一成语)谜底:下落不明

        滥竽充数(打一成语)谜底:随声附和

        不折不扣(打一汉字)谜底:听

        4 上联:守株待兔下联:缘木求鱼

        上联:引狼入室下联:放虎归山上联:流芳百世下联:遗臭万年

        上联:下里巴人下联:阳春白雪

成语中张冠李戴的例句?

       这个要从成语来源说起

       出处: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十二《张公帽赋》:“谚云:‘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有人作赋云:‘物各有主,貌贵相宜。窃张公之帽也,假李老而戴之。’”

       白话翻译大概意思就是姓张的帽子姓李的带了,就是前言不搭后语,讲的东西对不上号,在你这个句子里的意思大概是这个人的姓名经历等等被错按到另一个人身上。就是所谓的张冠李戴了。也就是说,张和李是原本这个成语故事里的两个主角,现在指的是被搞错了的双方。

六年级上册第十课四字成语故事

        A. 张冠李戴类成语

        张冠李戴zhāngguānlǐdài

        [释义]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版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权象。

        [语出] 明·田艺蘅《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谚曰:‘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正音] 冠;不能读作“ɡuàn”。

        [近义] 破绽百出 似是而非

        [反义] 无可非议 毫厘不爽

        [用法] 用作贬义。比喻无意中弄错了事实或对象。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①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吗?

        ②这些人采用~手法;硬把物理学上的“相对论"说成是哲学上的“相对主义"。

        [英译] confuseohingwithanother

        B. 张冠李戴的成语

        1 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常常被人误用,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 汗牛充栋: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3 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4 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5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6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7 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8 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9 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0 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11 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12 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3 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4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5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6 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7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18 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19 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20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21 风声鹤唳: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22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23 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24 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25 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26 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27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28 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9 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0 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

        31 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32 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33 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34 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35 休戚与共: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不同。

        36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37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38 弹冠相庆: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39 期期艾艾: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40 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41 身临其境: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42 茕茕孑立:孑然一身 处境孤单,无依无靠,指一生不指某时。

        43 耿耿于怀:形容心存怨恨。

        44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45 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46 耸人听闻:故意夸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目的。

        47 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48 咬文嚼字:一般用于贬义,除非贬词褒用。

        49 处心积虑: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50 火中取栗: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

        51 忍俊不禁:不能说“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52 责无旁贷:不能说“责无旁贷的责任”。

        53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54 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55 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

        56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57 气焰嚣张:嚣张:猖狂的样子。形容人威势逼人,猖狂放肆。

        58 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59 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60 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

        61 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

        62 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贬义。

        63 叹为观止: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叹为观止”。

        64 赏心悦目:主浯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赏心悦目”。

        65 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66 不亦乐乎: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67 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

        68 罄竹难书:形容坏事做的太多,写也写不完。

        69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70 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C. 成语高考真题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

        zhāngguānlǐdài

        [释义]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语出] 明·田艺蘅《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谚曰:‘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正音] 冠;不能读作“ɡuàn”。

        [近义] 破绽百出 似是而非

        [反义] 无可非议 毫厘不爽

        [用法] 用作贬义。比喻无意中弄错了事实或对象。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D. 用失声痛哭,张冠李戴,囫囵吞枣,恍然大悟,饱经风霜其中两个词语造句

        老连长病逝了,他安详的躺在床上那饱经风霜的脸上再也看不到那迥迥有神的双眼了,全连战士失声痛苦。

        E. 用张冠李戴写一句话

        用“张冠李戴”成语造句:你对那段历史根本就是一无所知,以至闹出了张冠李戴的笑话。

        补充:

        张冠李戴释义:冠,帽子。姓张的人的帽子戴在行李的人的头上。喻指弄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F. 张冠李戴 成语

        张冠李戴

        zhāngguānlǐdài

        [释义]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回弄错了事实或对象答。

        [语出] 明·田艺蘅《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谚曰:‘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正音] 冠;不能读作“ɡuàn”。

        [近义] 破绽百出 似是而非

        [反义] 无可非议 毫厘不爽

        [用法] 用作贬义。比喻无意中弄错了事实或对象。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G. 成语,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 [zhāng guān lǐ dài]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贬义

        出 处

        明·田艺蘅《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谚曰:‘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例 句

        1.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吗?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破绽百出 似是而非 指鹿为马 颠倒是非

        反义词

        无可非议 对号入座 毫厘不爽

        H. 张冠李戴造句,用四字成语张冠李戴写一段话

        张冠李戴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版

        [拼音]

        zhāng guān lǐ dài

        [出处]

        明·田艺蘅《权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谚曰:‘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例句]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近义]

        破绽百出 指鹿为马 似是而非 颠倒是非

        [反义]

        对号入座 无可非议 毫厘不爽

        I. 照样子写成语 张冠李戴

        朝三暮四 左支抄右绌 载舟覆舟 朝云暮雨 龙飞凤舞 朝秦暮楚

        咒天骂地 指山说磨 左思右想 移花接木 走马看花 瞻前顾后

        铸山煮海 朝升暮合 走南闯北 左顾右盼 装怯作勇 装腔作势

        沾亲带故 指名道姓 知己知彼 鱼跃鸢飞 云消雨散 怨天尤人

        移天易日 云行雨施 言三语四 游山玩水 鹰瞵鹗视 鸢飞鱼跃

        吟风咏月 阳奉阴违 移风易俗 咬钉嚼铁 兴风作浪 掀风鼓浪

        J. 张冠李戴的成语成语故事

        没找到故事

        张冠李戴

        zhāngguānlǐdài

        [释义]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语出] 明·田艺蘅《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谚曰:‘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正音] 冠;不能读作“ɡuàn”。

        [近义] 破绽百出 似是而非

        [反义] 无可非议 毫厘不爽

        [用法] 用作贬义。比喻无意中弄错了事实或对象。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成语故事有哪些?

       1. 小学6年级语文上册第十课,什么什么分说的成语人教版

        力争上游lì zhēng shàng yóu

        [释义] 上游:江河的源头。努力争取处于上流源头。比喻努力争取先进。

        [语出] 清·赵翼《闲居读书作》诗:“所以才智人;不肯自弃暴;力欲争上游;性灵乃其要。”

        [正音] 上;不能读作“shǎnɡ”。

        [辨形] 游;不能写作“流”。

       

        [近义] 奋发图强 再接再厉

        [反义] 固步自封 安于现状 踌躇不前

        [用法] 含褒义。多用在事业活动中争取先进的人。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动宾式。

        [辨析] ~和“奋勇争先”都有赶在前头争取先进的意思。但~是形象描述;一般指在工作、学习等方面争先争优;而“奋勇当先”是平实描述;它表示“鼓起勇气去争取先进”;一般用于战争、劳动、抢救等场合。

        [例句] 新中国的青少年;要有~、不甘人后的精神。

        [英译] strive for the best

2. 六年级上册第九课竹节人课文的四字成语有多少个

        节外生枝的解释

        成语拼音jié wài shēng zhī

        成语解释节:竹子分枝长叶的地方。竹子应该在节外生枝;节外生出杈枝来。比喻在不应该出现问题的地方又产生了新的问题。也用作“节上生枝”。

        成语出处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第二折:“不是我节外生枝,囊里盛锥,谁着你夺人爱女,逞己风流,被咱都知。”

        成语繁体节外生枝

        成语简拼JWSZ

        成语注音ㄐ一ㄝˊ ㄨㄞˋ ㄕㄥ ㄓ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贬义成语

        成语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节,不能读作“jiē”。

        成语辨形枝,不能写作“技”。

        近义词横生枝节、节上生枝

        反义词一帆风顺

        成语例子兀的是闲言语甚意思,他怎肯道节外生枝。(元 杨显之《潇湘雨》第二折)

        英语翻译create side issues

        日语翻译中心问题のほかに别(べつ)の问题が生(しょう)じること

        俄语翻译усложнять

        其他翻译<;德>eas Unvorhergesehenes kommt dazwischen <mit Absicht Schwierigkeiten bereiten><;法>difficultés sur difficultés <plications>

        成语谜语栉;竹子;绿竹逢春

        歇后语一堂官司两堂审;十一个手指

        成语故事宋代理学家朱熹,他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和著书,他认为读书要从文章的思想内容、逻辑推理上去读,不要管别的问题,吕祖谦的弟弟吕子约不同意这种观点,朱熹认为读书不要左遮右拦,没必要去多惹一些麻烦,以免节外生枝

3. 小学六年级的四字成语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四字词语及解释 第一单元 德高望重:道德高尚,名望很大。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别有深意:另有一种深层意思。

        左冲右撞:指找不到目标乱来一通。意味深长:含意深刻,耐人寻味。

        庞然大物:外表庞大的东西。行色匆匆;匆忙赶路的神态。

        奇妙无比:稀奇巧妙的程度没有其他可以比得过。不拘一格:不局限与一种规格或形式。

        年过花甲:年纪已超过六十岁。熙熙攘攘: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

        第二单元 悬崖峭壁:形容山势险峻。狂风怒号:猛烈的风大声吼叫。

        惹人讥笑:让别人讥讽和嘲笑。寝不安席:无法安然入睡。

        思潮起伏:接二连三的思想活动。可见一斑:比喻从观察到的部分,可以推测全貌。

        碧空如洗:青蓝的天空,像洗过一样明净。波涛起伏:形容江湖海洋上起伏不平的水面。

        水落石出:水落下去,石头就露出来。比喻真相大白。

        百折不回:比喻意志坚强,无论受到多少挫折,都毫不动摇退缩。牙牙学语:形容婴儿咿咿呀呀地学大人说话的神情。

        第三单元 心惊肉跳:多指因担心灾祸临头而恐慌不安,肌肉抽筋。自言自语:无人对白﹐自己跟自己说话。

        自作自受:自己做了蠢事,自己倒霉。缝缝补补:用针和线把原来不在一起或开了口的东西连上。

        大吃一惊:形容对发生的事感到十分意外。流连忘返:留恋不舍,美好的景致令游客流连忘返。

        身无分文:非常贫穷,身上没有一点钱财。溜之大吉:偷偷走开或一走了事。

        十指连心:原义指十个指头的痛楚都与心息息相通,比喻关系异常密切。怒目圆睁:发怒时瞪大了眼睛。

        兴高采烈:形容兴致很高,情绪饱满。深者意 第四单元 和蔼可亲:和蔼:和气,谦逊。

        指一个人的修养很好,态度温和,容易接近。滔滔不绝: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

        也指话很多,说起来没完没了。一泻千里:形容江河奔流直下,流得又快又远。

        也比喻文笔或曲调气势奔放。也形容价格猛跌不止。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地到来。世外桃源:一个与世隔绝,安居乐业的好地方,用以比喻不受外界影响的地方或理想中的美好地方。

        从天而降: 比喻意想不到,突如其来。生命垂危: 接近死亡,极其危险。

        风雨同舟:舟:船。在狂风暴雨中同乘一条船,一起与风雨搏斗。

        比喻共同经历患难。第五单元 失声痛哭:忍不住悲痛地放声哭起来。

        囫囵吞枣:把整个枣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读书或做事不加分析,不加思考。

        张冠李戴: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对象。

        马马虎虎:指还过得去。亦形容做事不认真,不仔细。

        恍然大悟:顿时醒悟过来。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

        悟,明白。匆匆忙忙:忙忙的样子。

        饱经风霜:形容经历过很多的艰难困苦。牛毛细雨:细而密的小雨。

        结结巴巴:说话断断续续,不流畅。大病新愈:生了一场重病刚刚复原。

        第七单元 威风凛凛:声势或气派令人敬畏。排山倒海:比喻力量强,声势大。

        抑扬顿挫: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相依相随:相互依靠,跟随。

        焦躁不安:形容人的心情烦躁,坐立不安。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横遭不幸:突然地、意外地遭受到不幸。

        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浴血搏杀:形容战斗激烈。

        不甘落后:不甘心落后于他人之后。千方百计:想尽或用尽各种办法。

        哭笑不得:形容处境尴尬不知如何是好。长途跋涉:形容路途遥远。

        大摇大摆: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自以为了不起的傲慢神态。无影无踪:形容完全消失,不知去向。

        第八单元 微波粼粼:微波:水面细小的波纹。粼粼,形容水,石等明净。

        有朝一日:将来有那么一天。大洋彼岸:海洋的那一边。

        不解之缘:不能分开的缘分,指亲密的关系或深厚的感情。暗无天日:形容早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文中指吴霜在母亲肚子里什么也看不见。眼冒金星:指的就是“两眼冒金星”,常用来形容头部受击后的视觉感受,如:(一扇旋转门撞得我两眼冒金星)。

        一反常态:完全改变平时的态度。为所欲为: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暑去寒来:盛夏已过,寒冬将至。泛指时光流逝。

        不在话下:指事物轻微,不值得说,或事属当然,用不着说。窃窃私语:私下小声交谈。

        无言以对:没能用其他语言来应对回答。第八单元 日积月累 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巧夺天工: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形容技艺十分高超。

        独具匠心: 具有独到的灵巧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的创造性。

        引人入胜: 胜:优美的境界。引:引导。

        引人入胜指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

        古色古香:形容器物书画等富有古雅的色彩和情调。余音绕梁: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不落窠臼:窠:鸟兽的窝。臼:一种中间凹下的舂米器具。

        窠臼:比喻老套子,旧框框。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雅俗共赏: 形容某些文艺作品既优美,又通俗,各种文化程度的人都能够欣赏。美不胜收: 胜:尽;收:接收,领受。

        形容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欣赏不过来。脍炙人口: 脍,形声字,从月,会声,本义是指切细切薄的肉。

        炙是会意字,上面是肉,下面是火,就是用火烤的肉。脍和炙都是人们爱吃的食物。

        指美味人。

张冠李戴错误的成语?

       1、专心致志

       古时候有个围棋高手,名叫秋,人们称他弈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好学,棋艺提高很快;另一个虽然也天天听课,但很不专心。他看着老师,心里却想着天上有没有大雁飞来,老师的话一句也没听进去,棋艺自然也没有丝毫提高。

       [注释]致:尽,极。志:志趣,心意。

       [提示]指用心专一,注意力不分散。

       2、哄堂大笑

       宋朝时候,有个叫冯相的官员。有一天,他穿着一双新靴子走进办公的衙门。一个同僚问他:“您买这双新靴子花了多少钱?”他抬起一只脚说:“九百。”那个同僚惊奇地说:“怎么我这双靴子花了一千八百呢?”冯相又抬起另一只脚说:“这只也是九百。”满屋的人都大笑起来。

       [提示]形容屋子里的人同时都大笑起来。

       3、双管齐下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名叫张璪,他擅长画山水、松石,特别是画松树尤其叫人称绝。张璪作画的时候,有与众不同的地方,能左右手各握一管笔,可以同时在纸上作画。一管笔画苍翠的松枝,另一管笔画枯干虬枝,画出的松树惟妙惟肖,谁看了他的画都感到惊奇,人们都说他是神笔。张璪还有两个画画的绝招:一是用无笔头的秃笔绘画;二是用手指画画。他拿一块白绢,用手指蘸上颜料,左抹右涂,一会儿就作成一幅山水树木的作品。

       [注释]管:指笔。

       [提示]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4、栩栩如生

       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十分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注释]栩栩:活泼生动的样子。

       [提示]形容文学、艺术作品对人和其他生物的形象,表现得非常逼真,好像活的一样。

       5、胸有成竹

       宋朝有个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特别擅长画竹子,他画的竹子栩栩如生。为了画好竹子,他在自己房前屋后种了许多竹子,一年四季,他都在仔细观察竹子的形态和变化。所以每次要画竹子时,他的胸中就已经有了十分生动、逼真的竹子形象了。

       [注释]成:现成。

       [提示]比喻在做某事之前,已有了充分的准备和把握。也作“成竹在胸”。

       6、熟能生巧

       宋朝时,有个人叫陈尧咨,他一箭射断了一根细树枝。正在自鸣得意时,旁边一个卖油的老翁把一枚铜币放在油葫芦口上,舀了一勺油从高高的地方倒下来,油从铜币的小孔里穿过,流进油葫芦里去了。陈尧咨非常惊奇,老翁说:“不过是熟能生巧而已。”

       [提示]指做事情熟练了,就会掌握窍门。

       7、水滴石穿

       从前,有个廉洁的县官,他审问一个拿了公家一枚铜钱的仓库管理人。那人说:“不就是一枚铜钱吗?”他提笔写下一行批语:“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就是说,一天偷一枚铜钱,一千日就是一千枚;天天用绳锯木头,木头也会断;水珠天天滴在石头上,石头也会被滴穿。

       [提示]比喻虽然力量小,只要坚持做下去,就能做出很难办到的事来。也作“滴水穿石”。

       8、百发百中

       在楚国的一个练武场上,许多射手在比武射箭,有个射箭能手养由基,连续几次射中靶心,有好事者说:“射中靶心,还算不了什么。能射中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那还差不多。”养由基站稳脚步,张弓搭箭,一箭射在了百步之外的柳树叶子上,大家都拍手叫好。

       [注释]发:射箭。

       [提示]形容射箭或射击技术非常高明。

       9、无价之宝

       战国中期,魏国有一个农民在地里耕作时,得到一块一尺见方的玉。他把玉献给魏王。魏王叫老玉工鉴定,老玉工说:“恭喜大王得到了一块罕见的宝玉。”魏王问:“这块玉值多少钱?”老玉工说:“有钱也买不到,用五座城池的代价,也只能看一下而已。”魏王大喜,重赏了献玉的人。

       [提示]指极其稀有的珍贵物品。

       10、画龙点睛

       南北朝有个画家叫张僧繇。传说他在一所佛寺的墙壁上画了四条龙,都没画眼睛。大家问他:“为什么?”他回答:“有了眼睛,龙会飞走的。”人们以为他说大话。他只好为两条龙画上眼睛。立时雷电破壁,两条龙腾空而去,墙上只剩下没有眼睛的两条龙。

       [提示]比喻作文或讲话时,加上一两句关键的话会使内容更精辟有力。

       11、画蛇添足

       战国时,楚国一座寺庙的主人,送给看守庙宇的几个人一壶酒。人多酒少,不够喝。有人提议,谁先画完一条蛇,这壶酒就归谁。大家赞同,画了起来。一人先画好了,看别人还在画,他又给蛇画了四只脚。这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那人说:“没有脚,你画的不是蛇。”说完就把酒喝了。

       [注释]足:脚。

       [提示]比喻多此一举,做了多余的事反而把事情弄坏。

       12、事半功倍

       战国中期,战乱频频,民不聊生。孟子对学生说:“当年周文王施行仁政,仅以方圆一百里为基础,步步为营,就打败了商纣王,拯救了百姓。如果像齐国这样的大国,也能这样做,只要付出一半的代价,就能结束战乱统一全国。”

       [提示]比喻费力小,收效大。与“事倍功半”意思相反。

       13、千载难逢

       唐朝时,韩愈因为反对将佛祖释加牟尼的遗骨供奉在皇宫中,被贬了官职。后来,他向唐宪宗上了奏章,建议在东岳泰山举行祭天大典,还请求皇上让他参加这个仪式,说这是千年也遇不到的盛事。宪宗对他的奏章很满意,让他担任了吏部侍郎的重要官职。

       [注释]载:年。

       [提示]形容机会难得与可贵。

       14、拔苗助长

       春秋时,有个急性子农夫,他插下秧苗后,好几天也不见秧苗长高,心里着急,就把自己田里的秧苗挨个都拔高了一些。他累得筋疲力尽,回到家里,得意地对儿子说:“我干了一天,总算帮助秧苗长高了一些。”儿子连忙跑到田边去看,只见秧苗全都被太阳晒得枯死了。

       [提示]比喻不顾事物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把事情弄糟。

       15、得过且过

       传说,五台山上曾经有一种动物叫寒号鸟。夏天,它们总是得意地叫道:“我多么漂亮!”它们从不筑巢垒窝,只知道玩乐。到了冬天,晚上躲进石缝里被冻得发抖,白天出了太阳,它们又自我安慰地叫道:“得过且过,得过且过!”

       [注释]且:暂且,不作长远打算。

       [提示]形容工作马虎、敷衍了事,过一天算一天。

       16、得意忘形

       魏晋时,有个名气很大的文人叫阮籍。他博学多才,性情极其豪放。他读书入迷时,可以好几个月都不出家门。出外游玩和访友时,因迷恋名山大川的景色,沉迷于朋友之间的交往,常常几个月都不回家,他得意的时候就尽情地享乐,能够忘记自己是什么模样。

       [提示]本意为因高兴而忘掉一切。现多形容浅薄的人得志,高兴得无法控制自己。

       17、对牛弹琴

       古时候,有一个叫公明仪的人,琴弹得非常出色。有一天,他带琴出游,只见远山如画,河流清澈,一头牛正在河边吃草。这美丽的景色让他兴致大发,就对着牛弹起琴来。尽管琴声动人,可是那头牛好像没有听见一样,他很生气。这时,有个过路人对他说,不是琴弹得不好,是牛听不懂啊。

       [提示]比喻对愚蠢的人讲深奥的道理,白费口舌。也用于讥笑人说话不看对象。

       18、狐假虎威

       老虎抓住一只狐狸,准备吃掉它。狐狸说:“我是天帝派来的百兽之王,你敢吃我,会受到上天的惩罚。”见老虎不信,狐狸又说:“你跟着我到森林里走一趟,就知道野兽们都怕我。”由于有老虎在身边,野兽们见了,纷纷逃命。老虎信以为真,就放了狐狸。

       [注释]假:借着,利用。

       [提示]比喻依仗他人的威势欺压人。

       19、车水马龙

       东汉时,章帝想给皇太后的娘家亲戚们封官赐爵。太后知道后,表示坚决反对,她对章帝说:“我娘家那些人呀,就知道把持权利,只会吃喝玩乐。我曾经看见很多人去他们那里请安问候,门前的路上,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你给他们加官封爵只能有害于国家。”

       [提示]形容繁华热闹的场景。

       20、半途而废

       东汉时,乐羊子外出求学。过了一年,他因为想家就回来了。他的妻子一见到丈夫就用刀割断织机上的绢帛。乐羊子觉得十分奇怪,他妻子说:“书没有读完就停下来,如同割断织丝一样。”乐羊子深受震动,又重新回去读书。七年后,完成了学业才回到家中。

       [注释]废:停止。

       [提示]比喻做事中途停止,不能坚持到底。

       21、八仙过海

       传说吕洞宾等八位神仙途经东海去仙岛,只见巨浪汹涌。吕洞宾提议各自投一样东西到海里,然后各显神通过海。于是铁拐李把拐杖投到水里,自己立在水面过海;韩湘子以花篮渡水:吕洞宾、蓝采和、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何仙姑也分别把自己的萧、拍板、纸驴、鼓、玉版、竹罩投到海里,站在上面逐浪而过。八位神仙都靠自己的神通渡过了东海。

       [提示]比喻各有一套办法或本领去完成任务。一般连用。

       22、鹤立鸡群

       草地上有一群鸡。其中一只大公鸡,夸耀自己强壮,羽毛金黄亮丽,最为出众。另一只芦花大公鸡不以为然,说自己打起鸣来,声音嘹亮,才是最优秀的。就在他们互不服气,要打起来的时候,一只仙鹤突然从天而降,落在鸡群中,两只公鸡相形见绌,不再争斗了。

       [提示]比喻一个人的仪表出众或学问、品德高于别人。

       23、四分五裂

       战国时,七国之中秦国最为强大。其他六国想联合起来共同与秦国抗衡。秦王的策略是各个击破,就派张仪去分化六国。张仪对魏王说:“魏国无法与接壤的五国都相处得一样好,搞不好就会四面受敌,国家四分五裂,不如与秦国修好。”魏王被说服了,与秦国结了盟。

       [提示]形容不完整或不团结。

       24、一鸣惊人

       春秋时,楚庄王当国君的前三年,只知享乐,不管国事。申无畏出了个谜语让他猜:“有只大鸟,三年不飞也不叫,这是什么鸟?”楚庄王笑着说:“这只鸟,要么不飞不鸣,要飞就直冲云霄,一叫就让人震惊。”从此,他励精图治,成为霸主。

       [提示]比喻一个平时默默无闻的人突然做出惊人的成绩。

       25、一日千里

       北宋年间,洛阳镇守钱惟演在城里修了一座驿舍,特请本城文豪谢希深、尹师鲁和后起之秀欧阳修,各做一篇文章。尹的文章用字最少,而且洗练生动。欧阳修暗暗称赞,当晚便去向他虚心请教。事后又把自己的文章重新改了一遍。尹师鲁看后,感慨地说:“欧阳修进步真快,简直像一日前进一千里一样。”

       [提示]原来形容马跑得很快。现在形容进步快或发展迅速。

       26、对症下药

       三国时有个名医华佗给两个发烧头疼的人看病,用了不同的药。两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同样的症状,却用药不同?华佗对他们说:“你的病是由内部伤食而引起的,他的病则是外感风寒受了凉而引起的。”服药后,他俩的病果然很快便好了。

       [注释]症:病症

       [提示]比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有关措施。也作“对症用药”。

       27、风吹草动

       春秋时,楚国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杀,他逃到昭关。由于楚军在关口盘查很严,他出不了关。因为着急和忧愁,一夜之间他的须发全都变白了。凭着相貌短时间内的巨大变化,他混出了昭关。逃亡的路上,他经常在芦苇和草丛里穿行,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稍有风吹草动,他就赶紧躲起来。

       [提示]比喻一点点动静或轻微的动荡。

       28、风雨同舟

       春秋时,吴、越两国相邻,但彼此之间争端不断,战争频繁。有一次,两国的人同乘一条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风突起,大浪滔天,眼看着就要翻船。在这危急时刻,人们忘记了过去的仇恨,齐心协力,共同排除险情,使渡船安全地到达了岸边。在船上的两国人就像一家人一样。

       [注释]舟:船。

       [提示]形容不同的人或团体共同渡过危难。

       29、负荆请罪

       战国时期,赵国的蔺相如智勇双全,击败了秦国的阴谋,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被任命为上卿,老将军廉颇不服气,扬言要当众羞辱他。蔺相如知道后,尽量躲避。他说:“秦国不敢来犯,就是因为我们文臣武将团结一心,为了国家,不必计较个人恩怨。”廉颇听说后,很惭愧,背着荆条,去向蔺相如认错。

       [注释]负:背着。荆:荆条。

       [提示]比喻向人认错赔罪。

       30、甘拜下风

       春秋时,秦、晋两国之间发生了战争,结果晋军大败,晋惠公也被秦俘获。秦穆公对晋国的君臣们说:“尽管晋惠公忘恩负义,但我是不会将你们当俘虏押回秦国的。”晋国的大臣们说:“我们是跪在您的下风头,希望您在上风头说的话能算数。”

       [注释]甘:心甘情愿。下风:风向的下方。

       [提示]真心佩服别人,认为自己不如对方。

       31、以貌取人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地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提示]只根据外貌来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

       32、自相矛盾

       从前,楚国有个人在街上卖兵器。他拿着矛说:“这支矛,是天下第一锋利的,它能击穿最坚固的盾牌。”他又拿起盾说:“这个盾牌,是天下第一坚固的,世界上没有一支长矛能够刺得穿它。”有人问:“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呢?”那人回答不出来了。

       [注释]矛:长矛。盾:盾牌。

       [提示]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相互抵触。

       33、掩耳盗铃

       古时候,有个人想偷别人家大门上挂着的门铃,又怕门铃响起来。他想出一个办法来。他把自己的耳朵掩起来,然后去把门铃偷下来。结果被主人当场捉住了。他惊奇地问主人:“你怎么听到了铃声?”主人说:“你掩住了自己的耳朵,可是没有掩住我的耳朵啊!”

       [注释]掩:遮盖,捂。盗:偷。

       [提示]比喻所做的事情不能欺骗别人,只能欺骗自己。

       34、天罗地网

       春秋时,楚平王听信大臣费无忌的谗言,要杀害太子的师傅伍奢和他的儿子伍子胥。太子连夜告诉了在樊城做守将的伍子胥。当第二天费无忌的儿子来骗伍子胥回都城时,伍子胥将他痛打一顿,说:“如果不是太子告诉真相,我就被骗入天罗地网了。”

       [注释]罗:捕鸟的网。

       [提示]形容包围严密。也比喻对敌人、罪犯等人严密防范。

       35、守株待兔

       春秋时,宋国有个农夫在田里看见一只野兔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而亡。他不费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从那以后,他什么农活儿也不干了,天天守在树桩子旁边,等着捡兔子。可再也没有野兔来撞这树桩子,他的行为被人们当作了笑话。

       [注释]株:树桩子。

       [提示]比喻不知道变通或妄想不经过努力而侥幸得到成功。

       36、打草惊蛇

       南唐时,当涂县令王鲁是个贪官。为了给他敲敲警钟,人们联名写信,状告他手下的一个主簿。告状信上列举的罪行,件件都与王鲁这个县令有牵连。心慌意乱的王鲁,神差鬼使地在信上写下了自己当时的真实思想:“你虽然打草,我已经惊蛇。”

       [提示]比喻自己的行为使对方有所察觉和防备。

       37、黄粱一梦

       从前,有个穷书生碰到一位道士。睡觉时,道士拿出一个枕头交给他,说道:“你枕着这个枕头睡一觉,就可以获得你想要的生活。”这时,店主正在煮黄粱米饭,穷书生睡着后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生活得十分阔绰,官运亨通。最后梦见自己快要病死时,忽然惊醒。醒后,看见道士依然站在他的身边,而店主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煮熟。原来自己享受了几十年的荣华富贵,不过是短暂的一梦而已。

       [注释]黄粱:黄小米,这里指黄小米饭。

       [提示]比喻虚幻,一场空。也作“黄粱美梦”。

       38、鸡犬不宁

       唐朝时,柳宗元劝说一个捕蛇者去种田,那人却说:“种田,苛捐杂税繁多,官吏逼债又凶,闹得鸡和狗都不得安宁。我干捕蛇这行当虽然有生命危险;但是也比种田要强。”柳宗元不由得感叹道:“这样残酷地压榨老百姓的政府,真是比老虎还凶啊!”

       [注释]宁:安宁。

       [提示]形容侵扰得很厉害。

       39、骄兵必败

       公元前65年,汉宣帝派军攻打车师国,被匈奴所困。消息传来,将军赵充国认为,匈奴势力微弱,可以此为由向他们发动进攻。御史魏相认为,自恃强大,对外炫耀武力,是骄兵,骄兵轻敌是一定要失败的。汉宣帝听从了魏相的劝谏,没有出兵。

       [提示]比喻自以为强大而轻敌的军队,必定要打败仗。

       40、无能为力

       春秋时,秦国和晋国要组成联军攻打郑国,郑国的国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诉他,有个叫烛之武的官员能够劝说秦国退军。国君立即召见了烛之武。烛之武对他说:“我年轻的时候就不如别人,现在年纪大了,就更没有这个能力了。”

       [提示]多指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或解决某个问题。

       41、锦囊妙计

       三国时,为联合抵抗曹操,孙权将南郡借给了刘备。后来孙权要收回,可刘备不愿归还。周瑜设下美人计,招刘备来东吴与孙权的妹妹结婚,然后扣住刘备,逼他归还南郡。刘备按诸葛亮给他的藏在三个锦囊中的三条计策行事,结果在他的保护下,安全地回到了荆州。

       [注释]锦囊:封藏机密文件或诗稿的织锦口袋。

       [提示]比喻能及时解决紧急问题的办法。

       42、开卷有益

       宋太宗赵光义命令宰相李昉组织编写了一部学术价值颇高的百科全书,叫《太平御览》,总字数达四百七十八万个。他规定自己每天要看三卷。大臣们劝他不要太劳累了,宋太宗回答说:“只要打开这部书阅读,就能从中获益,也就不感到劳累了。”

       [注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

       [提示]指读书有很多好处。

       43、开天辟地

       据说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是合在一起的,一片混沌,像一只大鸡蛋。而人类的祖先盘古,顶破了“蛋壳”。其中轻而清的物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下沉,变成了地。盘古头顶天,脚撑地,天升高一丈,地加厚一丈,盘古也高一丈,用了一万八千年,盘古完成了开天辟地的任务。

       [提示]现在常常比喻前所未有。

       44、刻舟求剑

       战国时期,楚国有个人坐船过江,不慎将佩剑掉进江里,他立即在剑落水的船身上刻上记号。同船的人问他:“你刻这个记号有什么用?”楚国人说:“刚才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一会儿我可以顺着这个记号下去找。”等船靠了岸,楚国人就从做上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找不到。

       [提示]比喻办事刻板拘泥不知变通。

       45、空中楼阁

       从前有一个财主,他看见别人的三层楼房,心里十分羡慕,决定也造一座。他要求找来的工匠只造第三层楼,第一层、第二层统统不要。工匠们听了哭笑不得,说:“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没有第一层和第二层,怎么能盖起第三层呢?”

       [提示]比喻脱离实际的谬论或虚构的事物。

       46、如释重负

       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注释]释:放下。负:负担。

       [提示]形容人们解除了负担后的轻松心情。

       47、如鱼得水

       东汉末年,刘备请到诸葛亮做军师后,经常得到诸葛亮的指点,对天下形势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十分亲密。开始时,关羽和张飞很不服气。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你们应该理解。”

       [提示]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48、千钧一发

       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谋士时,反对吴王反叛朝廷。他劝吴王:“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之重的东西,下边是深渊,头发丝一断,那东西你就别指望重新得到了。你谋反朝廷,危险的程度就像这头发丝一样。”刘濞不听,其兵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大军消灭。

       [注释]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即十五千克)为一钧。

       [提示]比喻形势或情况已极其危急。

       49、手不释卷

       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善于领兵作战,立下不少战功。但他有一个毛病:不愿读书。吴王孙权对他说:“你掌管军政大权,应该多读兵书和史书。”他回答:“抽不出时间。”孙权说:“光武帝领兵打仗时,手都从来不离开书,你比他还忙吗?”从此,吕蒙努力学习,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将领。

       [注释]释:放开。卷:书本。

       [提示]形容勤奋学习或看书入迷。

       50、天衣无缝

       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名叫郭翰。盛夏的一个晚上,他在大树底下乘凉。突然间,一个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飘然而来。郭翰发现仙女的漂亮衣裙竟然连一条衣缝也没有,他惊奇地问道:“你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呢?”仙女笑道:“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缝的,怎么会有衣缝呢?”

       [提示]比喻事物非常自然完美,无任何纰漏破绽可寻。

       51、名落孙山

       宋朝时候,有个名叫孙山的读书人,他与同乡的儿子一起去参加科举考试,虽考取了最后一名但是仍然榜上有名。看完榜后,他马上高兴地回家去了,同乡问他:“我儿子考中了吗?”他幽默地回答;“您儿子的名字排在孙山后面呢!”

       [提示]比喻投考不中或选拔时未被录取。

       52、塞翁失马

       古时候,边塞有位老人,人称塞翁。有一天,他丢了一匹马。别人来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后来,丢失的马带回来一匹好马。大家来祝贺,他说:“这不见得是好事。”不久,他儿子骑这匹好马时,摔瘸了腿,他说:“没准是好事呢。”后来爆发了战争,他的儿子因腿瘸没有当兵而活了下来。

       [注释]塞:边塞。翁:老头儿。

       [提示]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53、三顾茅庐

       东汉末年,刘备广纳人才,想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他听说在隆中卧龙冈隐居的诸葛亮是个奇才,就去请他出山。一连去了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第三次,诸葛亮正在屋里睡觉,刘备站在院里等候,直到诸葛亮醒来。诸葛亮被感动了,答应出山相助。后来,刘备在诸葛亮帮助下建立了蜀国。

       [注释]顾:拜访。茅庐:草屋。

       [提示]比喻真诚地再三邀请人家。

        A. 因张冠李戴而致误的成语

        代人受过 受:错乱。 指鹿为马 指着鹿;过,担待、是非颠倒 驴头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阴差阳错 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后转用为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同“驴唇不对马嘴”。 桃僵李代 同“李代桃僵”。指白黑不分,过错,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原比喻兄弟友爱相助。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承受。 白黑颠倒 颠倒:过失。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是马

        B. 成语误用原因分析之一:张冠李戴 每个成语都有其适用

        张冠李戴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拼音]

        zhāng guān lǐ dà回i

        [出处]

        明·田艺蘅答《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谚曰:‘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例句]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张冠李戴吗?

        [近义]

        破绽百出 指鹿为马 似是而非 颠倒是非

        [反义]

        对号入座 无可非议 毫厘不爽

        C. 和‘张冠李戴’相反的成语有哪些

       

        张冠李戴: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反义词:

        (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责的。表示做得妥当。

        (毫厘不爽):形容一点不差。

        (对号入座):比喻有些人沉不住气,对于未点名的批评自己跳出来认账

        (无可厚非):厚:重;非:否定。没有什么可过分指责或批评的;指事情有一定的道理或原因。

        望采纳,谢谢~

        D. 成语,张冠李戴

        张冠李戴 [zhāng guān lǐ dài]

        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贬义

        出 处

        明·田艺蘅《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谚曰:‘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例 句

        1. 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吗?

        近反义词

        近义词

        破绽百出 似是而非 指鹿为马 颠倒是非

        反义词

        无可非议 对号入座 毫厘不爽

        E. 张冠李戴,用错对象的成语

        张冠李戴zhāngguānlǐdài

        [释义]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语出] 明·田艺蘅《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谚曰:‘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正音] 冠;不能读作“ɡuàn”。

        [近义] 破绽百出 似是而非

        [反义] 无可非议 毫厘不爽

        F. 张冠李戴的成语成语故事

        没找到故事

        张冠李戴

        zhāngguānlǐdài

        [释义]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语出] 明·田艺蘅《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谚曰:‘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正音] 冠;不能读作“ɡuàn”。

        [近义] 破绽百出 似是而非

        [反义] 无可非议 毫厘不爽

        [用法] 用作贬义。比喻无意中弄错了事实或对象。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G. 与张冠李戴意思相同的四个成语

        张冠李戴的意思: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似是而非是:对;正确;非:不对;错误。好像是对的;实际上不对。指表面上相似;实际上不一样。破绽百出绽:裂开;破绽:指衣服上的裂口。形容说话、做事漏洞很多。

        所以其近义词为似是而非,破绽百出

        H. 类似张冠李戴的成语

        张冠李戴zhā复ng制guānlǐdài

        [释义] 冠:帽子。把姓张的帽子给姓李的戴上。比喻弄错了事实或对象。

        [语出] 明·田艺蘅《留青曰札》第二十二卷:“谚曰:‘张公帽掇在李公头上。’”

        [正音] 冠;不能读作“ɡuàn”。

        [近义] 破绽百出 似是而非

        [反义] 无可非议 毫厘不爽

        [用法] 用作贬义。比喻无意中弄错了事实或对象。一般作谓语、状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

        ①把李白的诗说成是杜甫的;这不是~吗?

        I. 张冠李戴而致误的成语汇总

        阴差阳错 比喻由于偶然的因素而造成了差错。

        桃僵李代 同“李代桃僵”。原比喻兄弟友爱相助,后转用为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指鹿为马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代人受过 受:承受,担待;过:过失,过错。替别人承担过错的责任。

        混为一谈 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当作同样的事物谈论。

        白黑颠倒 颠倒:错乱。指白黑不分、是非颠倒

        驴头不对马嘴 比喻答非所问或两下不相合。同“驴唇不对马嘴”。

        J. 张冠李戴的成语

        1 差强人意:大体上使人满意。常常被人误用,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

        2 汗牛充栋:只形容藏书很多,不用于其他事物。

        3 侃侃而谈:“侃侃”本为刚直之意。谈得理直气壮才叫侃侃而谈。人们大多用此语形容聊天,属误用。

        4 一言九鼎:说话有份量。不能表示守信用,也不能用于自己。

        5 首当其冲:首先受到攻击,一般作谓语。常被人误用为定语,代替“首先”。

        6 不瘟不火:指表演既不沉闷也不过火。常被人用来表示商品销售不够火爆,且写作“不温不火”,真是不伦不类。

        7 鼎力相助:只用于对方或他人,不可用于自己,否则太不谦虚。

        8 首鼠两端:迟疑不决。常误解为言行前后不一致。

        9 溢美之词:过分赞美的言词。常误用于褒义场合。

        10 脱颖而出:比喻人才崭露头角。陆星儿曾误用于“脱颖出来,潇潇洒洒地活一辈子”;还有人说“从母鲸腹中脱颖而出”。

        11 蓬荜生辉:谦敬之辞。广告语说“让您的居室蓬筚生辉”,简直是骂人。

        12 不可收拾:无可挽救,不可救药。常有人在“一发而不可收”这句惯用语后加一“拾”字,变褒为贬。

        13 出奇制胜:作谓语,不带宾语。说成“出奇制胜叛军”之类则错。

        14 不负众望:没辜负大家的期望,褒义。

        15 不孚众望:未符合大家的期望,贬义。这两个成语常被混用。

        16 义无反顾:为正义而勇往直前。常被用于毫不犹豫的干坏事,错。

        17 不可理喻:不能用道理使之明白,形容态度蛮横或愚昧无知。容易误解为不可理解。

        18 望其项背:可以赶上。只用否定形式。不少人用“只能望其项背”表示“赶不上”,错。

        19 良莠不齐:一群人中有好有坏,侧重于品质。不用于水平、成绩等。

        20 抛砖引玉:自谦之辞,不能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21 风声鹤唳:惊慌疑惧,常与“草木皆兵”连用。有人用“杀得风声鹤唳”来形容战斗激烈,错。

        22 敬谢不敏:谢,推辞;不敏,无能。表示推辞做某事的婉辞。错用于拒绝别人的要求。

        23 人满为患:强调人多的坏处,贬义。错用于表示人很多的情景,如“柜台前人满为患”之类。

        24 鬼斧神工:建筑、雕塑等技艺精巧。常被误用来形容自然景物。

        25 始作俑者:首先干某件坏事的人。滥用于一切倡导人。

        26 文不加点:写文章一气呵成,不须删改。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27 侧目而视:不满而又惧怕地看着。常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28 空穴来风;空穴是来风的条件,既能来风,必有空穴,传闻有一定根据。大多用来表示毫无根据,完全用反了。

        29 三人成虎:传言有虎的人很多,大家便相信了。多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30 美轮美奂:只能形容房屋高大美丽。媒体上凡形容美好事物皆用此语,错。

        31 炙手可热:形容人很有权势,含贬义。媒体扩大其使用范围,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完全背离其本义。

        32 无所不至:什么坏事都干。与“无微不至”有天壤之别。

        33 明日黄花:过时的新闻报道或事物,不能写作“昨日黄花”。

        34 评头品足:比喻在小节上过分挑剔.与中性的评议不同.

        35 休戚与共: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不同。

        36 置之度外:不把生死利害等放在心上,与“置之不理”不同。

        37 翻云覆雨: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不能表示气势宏伟。

        38 弹冠相庆:贬义,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39 期期艾艾:口吃,不理解为懦弱犹豫等。

        40 无可厚非:不必作过严厉的批评,与“无可非议”程度不同。

        41 身临其境:常误用为代替“设身处地”。

        42 茕茕孑立:孑然一身 处境孤单,无依无靠,指一生不指某时。

        43 耿耿于怀:形容心存怨恨。

        44 因人成事:依靠别人把事情办好,只能表贬义或自谦。

        45 耳提面命:表示长辈的谆谆教导,不用于同辈之间和贬义。

        46 耸人听闻:故意夸张使人震惊,强调主观目的。

        47 骇人听闻: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使人听了吃惊,强调客观效果。

        48 咬文嚼字:一般用于贬义,除非贬词褒用。

        49 处心积虑:贬义,褒义用“殚精竭虑”。

        50 火中取栗:比喻冒险为别人出力而不知上当。

        51 忍俊不禁:不能说“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52 责无旁贷:不能说“责无旁贷的责任”。

        53 参差不齐:长短高低大小水平不一致,不用于时间等。

        54 绘声绘色:形容描写生动逼真,常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55 危言危行:讲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褒义。

        56 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能理解,强调神秘奥妙。

        57 气焰嚣张:嚣张:猖狂的样子。形容人威势逼人,猖狂放肆。

        58 不可向迩:不能接近。

        59 不可终日:形容形势危急或心中惶恐。

        60 一发而不可收:行为不受控制或无法停住。

        61 一发不可收拾:更加无法整顿。

        62 如丧考妣:像死了父母一样,贬义。

        63 叹为观止:主语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叹为观止”。

        64 赏心悦目:主浯是人,如果主语是物,要说“令人赏心悦目”。

        65 不可开交:无法摆脱或结束,前面加”忙得””打得”等。

        66 不亦乐乎:不一定非乐不可,常用来表示达到极点的意思。

        67 无所不为:什么坏事都干。

        68 罄竹难书:形容坏事做的太多,写也写不完。

        69 息息相关:呼吸相关连,比喻关系密切。

        70 不胫而走:消息传得很快,表示东西丢失用“不翼而飞”。

       好了,关于“张冠李戴成语故事”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张冠李戴成语故事”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