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词典

关于王羲之的成语典故_关于王羲之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1.关于王羲之的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2.力透纸背的历史典故

3.关于王羲之的成语

4.黄庭换鹅的成语典故

5.概括“王羲之与墨池的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关于王羲之的成语典故_关于王羲之的成语典故是什么

“入木三分”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笔力深入木板三分,形容书法笔力强劲,也比喻见解、议论十分深刻透彻。成语出自唐朝张怀瓘的《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是我国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功力很深,博众长,却自成一家,数代人都称誉他为“书圣”(书法圣贤),至今有不少他的书法真迹和拓本流传世间。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说到书法,通常“秀丽体”以秀美见长却不免笔力柔软;而“苍劲体”笔力雄浑却常显粗硬。而王羲之的书法却脱俗得既秀丽又苍劲,可以称得上冠绝古今。所以,学习书法的人很多都以他的字作范本。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最著名的有《兰亭序》、《黄庭经》等。

王羲之的字写得这样好,固然与他的天资有关系,但最重要的还是由于他的刻苦练习。他为了把字练好,无论休息还是走路、心里总是想着字体的结构,揣摹着字的结构、间架和气势,而且不停地用手指头在衣襟上划着。所以时间久了,连身上的衣服也划破了。他曾经在池塘边练习写字,每次写完,就在池塘里洗涤笔砚。时间一久,整个池塘的水都变黑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他在练习书法上所下功夫之深了。

还有一次,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啊!虽然这个传说本身有些夸张,但是用以比喻书法功力好和分析问题透彻却十分贴切!

关于王羲之的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他的书法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影响。那么,关于王羲之的故事,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王羲之的故事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王羲之的典故

 一、典故:东床坦腹

 《世说新语》记载:羲之20岁时,另一大士族、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家选婿。其时重门第等级,王家子侄纷纷乔装打扮,神态矜持,希望被选中。惟羲之若无所思,躺在东边竹案旁比划书法、吃着冷馍,因天热还坦胸露腹。太尉喜形赞叹道:此正我婿也!自此有了?东床?(女婿称呼)和?令坦?(称呼他人的女婿)之说。

 故事: 东床择婿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时,有一位大官,名叫郗鉴,他是个很爱才的人,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合适的对象,郗老大人动了不少脑筋。后来,他打听到王家子弟一个个相貌堂堂,才华出众,就想缩小范围,在这几个青年人当中选择一个做他的女婿。消息传来,王家子弟一个个兴奋而又紧张,他们早听说郗**人品好,有才学,谁不想娶她作妻子呢?于是,一个个精心修饰一番,规规矩矩地坐在学堂里,表面上是看书,心儿早就飞了。

 可是东边书案上,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只见他还象平常一样随便,好象压根儿没有这回事似的,仍在聚精会的地挥笔写字。这天,天气并不热,可是这个青年人却热得解开了上衣,露出了肚皮,也许是早上没来得及吃饭吧,他一边写字,一边抓起冷馒头咬一口,无拘无束地咀嚼着,眼睛还一个劲地盯着面前的毛笔字,那紧握毛笔的右手,一时一刻也没有松开,有时还悬空比划着写字,那一副认真的神态,使人禁不住发笑。

 郗鉴派来了自己的代表在学堂进行了一番观察了解后,就回去了。在他看来,王家子弟一个个都不错,彬彬有礼,年青英俊,才华洋溢,简直没法说哪个最好,哪个较差。不过,要说表现不那么使人满意的,倒有一个。他坦胸露腹,边写字还边啃馒头,样子太随便了,好象对于老大人选择女婿这么一件大事,一点儿也没放在心上?

 这郗大人听了回报,恰恰对那位举止?随便?的青年有兴趣。他详细问了情况,高兴地将两个手掌一合,说:?这就是我要找的女婿。?这是怎么回事呢?郗老大人认为,这个青年不把个人的事儿放在心上,而是集中精力于书法事业,这正是有出息的表现,有这样的钻劲、迷劲,是不愁不成才的。

 你猜这位青年是谁?不是别人,正是王羲之,后来他真的成了杰出的书法家。这说明,郗老大人是有眼力的。这里还顺带说一句,王羲之的夫人、郗鉴的女儿,她也是个书法家,对王羲之的帮助可大了。她的儿子王献之,后来也成了有名的书法家,这里面也有她的一份功劳呢。

 二、王羲之写字换鹅

 许多艺术家都有各自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鹅,他都有兴趣去看,或者把它买回来玩赏。

 山阴地方有一个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给他写一卷《道德经》。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轻易替人抄写经书的。后来,他打听到王羲之喜欢白鹅,就特地养了一批品种好的鹅。

 王羲之听说道士家有好鹅,真的跑去看了。当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见到河里有一群鹅在水面上悠闲地浮游着,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衬着高高的红顶,实在逗人喜爱。

 王羲之在河边看着看看,简直舍不得离开,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这群鹅卖给他。

 那道士笑着说:?既然王公这样喜爱,就用不到破费,我把这群鹅全部送您好了。不过我有一个要求,就是请您替我写一卷经。?

 王羲之毫不犹豫地给道士抄写了一卷经,那群鹅就被王羲之带回去了。

 三、池水尽墨

 自7岁随卫夫人(卫铄)学书,尤推崇张芝、钟繇,亦学其二人刻苦之精神。琅玡幼年时期,曾?临池学书,池水尽墨?。

 四、王羲之帮老太太卖扇

 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

 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

 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王羲之一离开,老婆婆就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军的书法,都抢着买。一箩竹扇马上就卖完了。

 五、王羲之教子习书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 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六、入木三分

 传羲之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也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七、千古兰亭

 《兰亭序》真品一直保存宫中,梁朝战乱流落民间。陈朝天嘉年间,羲之7世孙僧智永(传世有《千字文》帖)得到。太建年间,献陈宣帝。而后隋灭陈,上献晋王杨广。惜杨广不学无术,智永便借故翻拓索回,圆寂后传给大弟子辨才,终被唐太宗获知。

 太宗好武亦喜文,三邀辨才而不得。宰相房玄龄献计暗取,派监察御史萧翼行事。翼足智多谋,扮书生骗辩才信任。半月后,方偶而提及书法。又欲擒故纵,夸口炫耀然后意不愿拿出"二王"真迹,诱辩才上钩。待赚辨才拿出《兰亭序》后,故意说是赝品,使辩才当晚急于弄清真,来不及将《兰亭序》收好。他趁机赶到当地财主严迁处,出示密旨,叫他翌日一早派人请辩才吃斋。辩才匆匆赴约,未曾收好《兰亭序》,肖翼急忙带出永欣寺,直奔都督府。请功心切,随即换官服,日夜兼程护送长安。

 太宗得到《兰亭序》,爱不释手,每日摹写,派人翻拓。贞观23年,太宗病逝,《兰亭序》作为殉葬,密藏昭陵。后昭陵被盗,《兰亭序》自此不得见。

王羲之的故事

 书成换鹅

 书圣王羲之很喜欢鹅,他认为养鹅不仅能陶冶情操,还能从观察鹅的动作形态中悟到一些书法理论。有一次王羲之出外游玩,看到一群很漂亮的白鹅,便想买下,一问之下知道这些鹅是附近一个道士养的,便找到那个道士想与他商量买下那群鹅,那个道士听说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要买,便说:只要王右军能为我抄一部《黄庭经》,便将拿些鹅送给他,王羲之欣然答应,这便成就了书成换白鹅的佳话。

 巧补春联

 大书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亲手写春联贴之于门。因为他的字号称?天下第一行书?,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难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联一贴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旧写了?福无双至,祸不单行?八个字的春联,留下了下半截。想偷对联的人一看此八个字太不吉利,便扫兴而归。到了寅时,王羲之补了后半截,变成了?福无双至今朝至,祸不单行昨夜行。?第二天一大早,想偷春联的人见春联变了样,皆赞叹不已,拍手叫绝。

 不避之字

 斐松之、刘牢之、寇谦之、司马孚之、司马亮之、司马景之、司马昙之?王羲之的儿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献之;孙子桢之、静之。上述人为什么不避家讳?这里藏着个大秘密,与西汉张良有关的秘密。王羲之一辈人名有?之?字的12个,子侄辈有?之?22个,孙辈12个,曾孙13个,玄孙9个,五世孙4个?陈寅恪说这些人所以不避讳是因为都是天师道成员,这个?之?是暗号、徽章。而天师道老大张天师,是张良的八世孙。

 道教情缘

 东晋着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籍、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

 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王羲之的人物简介

力透纸背的历史典故

有关王羲之的成语:

1、崇山峻岭[chóng shān jùn lǐng]。崇:高;峻:山高而陡。高大陡峻的山岭

造句:驮马探险队用驮马运载干粮和帐篷越过了这些崇山峻岭。

2、春蚓秋蛇[chūn yǐn qiū shé]。比喻字写得不好,弯弯曲曲,象蚯蚓和蛇爬行的痕迹。

造句:那些春蚓秋蛇之作,竟然也能卖钱了。

3、放浪形骸[fàng làng xíng hái]。放浪:放荡;形骸:人的形体。指行动不受世俗礼节的束缚。

造句:刘备眼见下属们喝酒打闹气氛热烈,最后也放浪形骸击节而歌。

4、感慨系之[gǎn kǎi xì zhī]。感:感触;慨:慨叹;系:联结。有所感触,慨叹不已。

造句:经过战乱,名园遗迹荡然无存,不禁感慨系之。

5、矫若惊龙[jiǎo ruò jīng lóng]。矫:矫健。常用于形容书法笔势刚健,或舞姿婀娜。

造句:人们夸他的书法笔势矫若惊龙。

6、情随事迁[qíng suí shì qiān]。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造句:年青时代,他把诗当作生命,但情随事迁,现在已写起来了。

7、入木三分[rù mù sān fēn]。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造句:本书对地方电视新闻的剖析入木三分,令人坐不安席。

成语故事:

1、东床快婿:二十岁时,有个太尉郗鉴派人到王导家去选女婿。当时,人们讲究门第等级,门当户对。王导的儿子和侄儿听说太尉家将要来提亲,纷纷乔装打扮,希望被选中。只有王羲之,好像什么也没听到似的,躺在东边的竹榻上一手吃烧饼,一手笔划着衣服。来人回去后,把看到的情况禀报给郗太尉。当他知道东榻上还靠着一个不动声色的王羲之时,不禁拍手赞叹道:这正是我所要的女婿啊!于是郗鉴便把女儿郗浚嫁给了王羲之。这故事便成了「东床」和「令坦」两个典故。

2、入木三分:在他身上出现的成语还不只这些,据说有一次,他把字写在木板上,拿给刻字的人照着雕刻,这人用刀削木板,却发现他的笔迹印到木板里面有三分之深。这就是成语「入木三分」的由来。

关于王羲之的成语

力透纸背的历史典故:源于古代书法家王羲之的一则典故。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在家中练习书法,突然有一个字无论如何都写不好。他反复琢磨,认真思考,终于在深夜时分,灵感迸发,写出了一个完美的字。王羲之对这个字非常满意,于是把它晾晒在窗台上。

第二天,王羲之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张字纸竟然被太阳晒出了一个洞,透过这个洞,可以看到纸背。王羲之感到十分惊奇,仔细检查字纸,发现字的笔画力道如此之大,竟然穿透了纸张。于是,他为自己的书法技艺感到自豪,并将这个典故传扬开来。

力透纸背这个成语,便是来源于这个典故。它形容书法技艺高超,笔力遒劲,能使字迹透过纸背。此外,力透纸背还用来比喻文章或言论深刻,寓意深远,能够打动人心。

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无论是行书还是草书,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他的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堪称书法艺术的瑰宝。王羲之的书法技艺,不仅体现在字形的美感上,更在于字的内涵和气息。他的书法作品,力透纸背,气韵生动,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力透纸背的历史典故,除了彰显王羲之的书法技艺,还体现了他在艺术创作中的敬业精神和执着追求。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和毅力,才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如此深刻的内涵和美感。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借鉴力透纸背的精神,把它运用到学习和工作中。只有刻苦钻研,勤奋努力,才能在各自领域取得优异的成绩。同时,这种精神也告诉我们,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对自己的事业充满信心,持之以恒,不断追求卓越。

黄庭换鹅的成语典故

入木三分

[拼音] rù mù sān fēn

[释义]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出处] 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概括“王羲之与墨池的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典源出处

《太平御览》卷二三八引《晋中兴书》 (南朝宋·何法盛撰):“山阴有道士养群鹅,(王) 羲之意甚悦。道士云:‘为写《黄庭经》,当举群相赠。’乃为写讫,笼鹅而去。”《晋书·王羲之传》:“又山阴一道士,养好 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 《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释义用法

晋代王羲之 (字逸少)善书法,又爱鹅。曾以书写《黄庭经》 (一说《道德经》) 换取山阴道士养的`一群鹅。后以此典指书法精妙或指文人的洒脱行为; 也借称书法高手或精妙的书法作品。王羲之曾为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用典形式

换鹅 宋·陈与义:“看客休题凤,将书莫换鹅。”清·丘逢甲:“古洞沉沉访老君,换鹅谁写五千文。”清·沈朝初:“闲来垂钓常忘饵,病后慵书不换鹅。”

笼鹅 唐·李白:“书罢笼鹅去,何曾别主人。”

鹅经 宋·苏轼:“一纸鹅经逸少醉,他年鹏赋谪仙狂。”

右军鹅 唐·张祜:“唯精左氏传,不养右军鹅。”

白鹅书 元·萨都拉:“天上已无金马诏,人间空有白鹅书。”

觅鹅群 明·高启:“不从道士觅鹅群,薰沐清朝谒老君。”

换经鹅 元·马祖常:“呦呦呼伴鹿,唼唼换经鹅。”

换黄庭 元·耶律楚材:“素扇自甘赎碧笠,玄鹤不肯换黄庭。”

换鹅手 宋·黄庭坚:“摩拂幼妇篇,惭非换鹅手。”

换鹅文 明·高启:“临池书罢换鹅文,余墨犹堪写此君。”

换鹅帖 宋·张孝祥:“须君换鹅帖,更叙山阴贤。”

换鹅经 宋·苏舜钦:“山阴不见换鹅经,京口今存瘗鹤铭。”宋·黄庭坚:“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换群鹅 唐·杜牧:“山阴岂无尔,茧字换群鹅。”清·王夫之:“催花看尽发,谁与换群鹅。”

惜鹅群 唐·刘长卿:“道经今为写,不虑惜鹅群。”

博白鹅 唐·韩愈:“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宋·陆游:“佩刀但可偿黄犊,作字安能博白鹅?”

鹅群帖 清·黄鷟来:“何时临得鹅群帖,字遍春城降雪纱。”

山阴书罢 宋·黄庭坚:“想见山阴书罢,举群驱向王家。”

书经爱鹅 唐·卢纶:“咏雪因饶妹,书经为爱鹅。”

学溪老鹅 宋·黄庭坚:“学书但学溪老鹅,读书可观樵父歌。”

挥翰邀鹅 唐·陆龟蒙:“斋心曾养鹤,挥翰好邀鹅。”

黄庭换鹅 唐·李白:“山阴道士如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

换取黄庭 宋·陆游:“会稽内史如相遇,换取黄庭一卷经。”

鹅归逸少 唐·李商隐:“鹅归逸少宅,鹤满令威家。”

山阴道士鹅 宋·黄庭坚:“为君写就黄庭了,不要山阴道士鹅。”

内史写黄庭 宋·陆游:“曾伴翰林游赤壁,仍邀内史写黄 庭。”

书邀道士鹅 宋·黄庭坚:“诗入鸡林市,书邀道士鹅。”

挥帖致白鹅 宋·陆游:“解刀尚可谋黄犊,挥帖无由致白鹅。”

将鹅与右军 唐·薛涛:“山阴妙术人传久,也说将鹅与右军。”

笼归忆右军 明·高启:“击乱思常侍,笼归忆右军。”

笼随王右军 唐·杜甫:“凤凰池上应回首,为报笼随王右军。”

鹅费羲之墨 唐·杜甫:“鹅费羲之墨,貂余季子裘。”

入木三分

入木三分历史典故

1、版本原文

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 jī ) 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涕流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2、原文今译

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字号逸少,是东晋书法家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看见在他父亲枕下的前代的《笔说》,他偷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被我秘密收藏的东西?”王羲之却笑着不回答,母亲问:“你看的是用笔法吗?”父看他年纪还小,担心他不能守住秘密,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教你书法。”王羲之跪了下来说:“就让孩儿看看这书吧,长大再看就耽误了孩儿幼年的美好才华与发展了。"父亲很高兴,于是立刻就把书给了他。还不到一个月时间,(王羲之的)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卫夫人知道后,告诉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看过用笔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名声一定超过我。”晋帝时,在北郊祭祀,更换祝版,工匠刻字由羲之书写,笔法入木三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