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词典

摇曳多姿_摇曳多姿的意思是什么

摇曳多姿_摇曳多姿的意思是什么

       非常感谢大家聚集在这里共同探讨摇曳多姿的话题。这个问题集合涵盖了摇曳多姿的广泛内容,我将用我的知识和经验为大家提供全面而深入的回答。

1.摇曳的正确解释意思

2.婀娜多姿的意思是什么

3.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全词翻译赏析

4.多姿的意思

5.如何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

摇曳多姿_摇曳多姿的意思是什么

摇曳的正确解释意思

       摇曳的正确解释意思如下:

       摇曳的意思是:轻轻地摆荡, 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也指优游自得的样子。

       详细词义:

       1、亦作“摇拽 ”。晃荡;飘荡;摇动。南朝,宋,鲍照《代櫂歌行》:“戾长风振,摇曳高帆举。” 唐,温庭筠《梦江南》词:“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金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四:“画橹声摇拽,水声呜咽,蝉声助凄切。

       2、优游自得貌。唐,李白《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诗之二:“功成拂衣去,摇曳沧洲傍。”

       例句:

       1、突然之间,亨利的火把又摇摇曳曳地亮起来了。 大家一起松了一口气。

       2、或明或淡的灯光,如枫桥夜晚摇曳的灯火,我的思绪也是这般摇曳多姿。

       3、稻苗在微风中摇曳,鸭子们时而把头伸进水中,时而整理着它们的羽毛。

       4、摇曳的伞型线条令穿者更显女性魅力。

       5、垂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6、目前景区内水面碧波荡漾游船穿梭,近岸长廊蜿蜒曲折,亭台错落,岸边垂柳依依,摇曳多姿。

       7、万亩毛竹常年翠绿,依山起伏,时或遇风摇曳呜鸣,宛若深邃莫测的海洋。

       8、红烛啊,你摇曳的烛焰就像您疲惫、瘦弱的身躯那么飘摇,可在学生的眼里却是那么的坚定!

       9、海底丛丛的海草随著潮水摇曳生姿。

       10、最后我提出挑战:在一暗室摇曳轻和绝望正对面内坐是足够?

婀娜多姿的意思是什么

        《采苹》,《诗经·召南》的一篇。是一首先秦时代的汉族诗歌。全诗三章,每章四句。此诗描述了女子采摘苹草、水藻,置办祭祀祖先等活动,真实记载了当时女子出嫁前的一种风俗。其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苹、采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诗歌叙事不假修饰,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通篇不用一个形容词,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义又不完全雷同,显得连绵起伏,摇曳多姿。《诗经》是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对后代诗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采苹

        原文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于以采藻?于彼行潦。

        于以盛之?维筐及筥。于以湘之?维锜及釜。

        于以奠之?宗室牖下。谁其尸之?有齐季女。

        译文

        哪儿可以去采苹?就在南面涧水滨。哪儿可以去采藻?就在积水那浅沼。

        什么可把东西放?有那圆篓和方筐。什么可把食物煮?有那锅儿与那釜。

        安置祭品在哪里?祠堂那边窗户底。今儿谁是主祭人?少女恭敬又虔诚。

        注释

        ①苹,又称四叶菜、田字草,苹科,为生于浅水之多年生蕨类植物。

        ②藻,杉叶藻科,为多年生水生草本。按《礼记·昏义》言女子教成之祭,曰“牲用鱼,芼之以苹藻”,鱼,俎实;苹藻,羹菜。

        ③毛传:“行潦,流潦也。”《说文·水部》“潦,雨水也”,段玉裁注:“《召南》‘于彼行潦’,传曰:‘行潦,流潦也。’按传以‘流’释‘行’。服注《左传》乃云‘道路之水’;赵注《孟子》乃云‘道旁流潦’,以‘道’释‘行’,似非。潦,水流而聚焉,故曰行潦,不必在道旁也。”

        ④筐、筥皆竹器,方者为筐,圆者为筥。

        ⑤湘,毛传:“亨也。”按即烹。锜与釜均为炊饭之器,釜圜底无足,锜则器下有三足。

        ⑥宗室,毛传:“大宗之庙也。”大宗,即大夫之始祖。周代诸侯及大夫之传世亦为嫡长继承制。嫡子以外,皆为别子。别子始为大夫,继承别子之嫡子,世为大夫,则立庙以祀之,是为宗室。牖下,郑笺云“户牖间之前”,钱澄之曰:“古人庙堂南向,室在其北,户东牖西,皆南面,去牖近,故曰‘牖下’。所以不于室中者,凡昏事为女行礼,皆设几筵于户外,取外成之义,故教成之祭亦于户外设奠也。”

        ⑦毛传:“尸,主。齐,敬。季,少也。”按若正祭,则在室中之奥,主妇助祭,《小雅·楚茨》所谓“君妇莫莫,为豆孔硕”是也。《采苹》言设祭,而主之者为季女,又陈之于宗室牖下,皆非正祭所宜,是女子习礼之事也。

        名家鉴赏

        祭祀是商周时代的大事,在一个宗法社会里,它的政治意义之重大,这里不必去说。就祭祀的整个儿过程而言,

        《召南·采苹》

        固然肃穆而虔敬,但那气氛,更是亲切的,祭祀的时候所面对的鬼与神,或曰祖先与先祖,其实质朴如人;祖先神,实在也还是生人所扮。祭祀的主要内容,正不妨说,是人与鬼神共饮食,不过与平日相比,饮也,食也,乃格外认真,过程且格外漫长,格外有规矩。《小雅·楚茨》于此叙述最为详细,末章所谓“既醉既饱,小大稽首”,却用得着《论语·八佾》里的一个意思,乃“既爱其羊,也爱其礼”,虽然这里有点儿曲用其意。《史记·孔子世家》言“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孔子或者果然有“圣人”的天分,但祭礼中的若干仪注,竟可以扮作儿童游戏,可知这严肃的政治活动中,原本有活泼泼的生活情趣。祭祀对女子来说,似乎更显得重要。《大雅·瞻印》说“妇无公事,休其蚕织”,《小雅·斯干》说既做女儿,则“无非无仪,惟酒食是议”。“公事”自以祭祀为大,“酒食”当然也推祭祀为要。《礼记·祭统》:“国君取夫人之辞曰:‘请君之玉女与寡人共有敝邑,事宗庙社稷。’”事宗庙,即祭也,可知这是怎样大的一个题目,故女儿所能参与的政治活动,最要紧的莫过于祭祀。于是未嫁之前,便先要作这样的预习,即毛传所谓“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笔之以苹藻”。

        《采苹》之叙事,不假修饰,乃至通篇不用一个形容之词,却是于平浅谐美中写出了烛照女子生命的一点精神之微光。采菜,烹煮,设祭,“事”之平平静静中浮漫着心的快乐和憧憬。“宜其室家”、“宜其家人”,《桃夭》中的一唱三叹,是那一时代对女子一个最低的或者也是最高的要求,读《采苹》,猜想着女儿自己或者竟也是如此希望着。“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未了一句轻微的赞叹,是诗中挑起遐思的一笔,本来是开端,却轻轻巧巧作成收束,“叙事”便于此际化为“抒情”。

        《召南·采苹》一般欣赏

        对于这首诗的主旨,《左传·隐公三年》将其与《采蘩》、《行苇》、《泂酌》同视为“昭忠信”之作,而更多

        《召南·采苹》

        的古代学者受“诗教”的影响。根据《礼记·昏义》为说,认为是贵族之女出嫁前去宗庙祭祀祖先的诗,毛传云:“古之将嫁女者,必先礼之于宗室,牲用鱼,芼之以苹藻。”方玉润《诗经原始》云:“女将嫁而教之以告于其先也。”惟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认为诗中所谓“季女”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中的“季兰”同为一人,均是指周武王元妃邑姜,此诗即是赞美邑姜之作。现代学者大都认为这首诗是描写女奴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以奉祭祀的诗篇,这更符合诗意。

        根据文献我们可以知道,在古代,贵族之女出嫁前必须到宗庙去祭祀祖先,同时学习婚后的有关礼节。这时,奴隶们为其主人采办祭品、整治祭具、设置祭坛,奔走终日、劳碌不堪,这首诗就是描写她们劳动过程的。全诗三章,每章四句。首章两问两答,点出采苹菜、采水藻的地点,次章两问两答,点出盛放、烹煮祭品的器皿,末章两问两答,点出祭地和主祭之人。

        俗话说:“上供神吃,心到佛知。”这些普普通通的祭品和繁琐的礼仪,却蕴积着人们的寄托和希冀,因而围绕祭祀的一切活动都无比虔诚、圣洁、庄重,正如《左传·隐公三年》所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因此,诗人不厌其烦,不惜笔墨,层次井然地叙写祭品、祭器、祭地、祭人,将繁重而又枯燥的劳动过程描写得绘声绘色。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主要源于问答体的章法,而其主要构成因素就是五个“于以”的运用,正如吴闿生《诗意会通》引旧评所云:“五用‘于以’字,有‘群山万壑赴荆门’之势。”全诗节奏迅捷奔放,气势雄伟,而五个“于以”的具体含意又不完全雷同,连绵起伏,摇曳多姿,文末“谁其尸之,有齐季女”戛然收束,奇绝卓特,烘云托月般地将季女的美好形象展现给读者。

        《召南·采苹》-读解

        这亦是一首描写姑娘思念爱情的山歌,与《召南·采蘩》不同的是,一位姑娘在为封建王公贵族服劳役时,心中想起了恋人,并幻想着与他一问一答,什么地方采苹草?在那南边小涧旁;什么地方采水藻?在他那边被水淹没的地方。用什么东西来盛装?唯有用方筐和圆箕;用什么东西来烹煮?唯有用有脚和无脚的锅。山歌的最后才表现出少女的无望和无奈,因为她要代表死去的人接受现在人的祭祀,她因此而不能回家,不能与想念的人相见。

        这首山歌再一次表现出召南地区的风俗习惯,这就是人们的自由恋爱,并不是父母包办、抢婚、逼婚、买卖婚姻等婚俗。

        《召南·采苹》-考据

        于以采苹。《传》:“苹,大蓱也。”《集传》:“水上浮萍也,江东人谓之菰。”毛氏与《尔雅》“萍、蓱,

        《召南·采苹》

        其大者苹”其说相合,朱《传》误以小萍为大萍,说者不一。罗愿谓四叶菜为苹,李时珍亦和之。苹浮生水上者,四叶菜托根水底,非萍之属。陈藏器云:“苹叶圆,阔寸许,叶下有一点如水沫,一名芣菜。”此说为得。芣菜,此方亦呼水鳖。

        罗愿所说,苹,四叶菜,即田字草。于以采苹,出自《召南·采苹》。苹,蕨类水生植物,陆《疏》:“今水上浮萍是也。其粗大者谓之苹,小者曰萍。”

        罗愿《尔雅翼》卷六:“萍,蓱。其大者苹,叶正四方,中折如十字,根生水底,叶敷水上,不若小浮萍之无根而漂浮也。”罗愿所说的苹就是四叶菜,即田字草,冈元凤认为是错误的。冈元凤认为四叶莱有根,苹浮生水上,无根。所以又绘出了四叶菜的图加以比较。

        罗愿,宋人,著《尔雅翼》。李时珍,明人,著《本草纲目》。陈藏器,唐人,著《本草拾遗》。

        《召南·采苹》-雅析

        文眼:国人是爱钻牛角尖的,其实幸运与否并不在于是否寻到了四瓣的三叶草,而是自己有没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幸运的心。

        我读《诗经·召南·采苹》的时候我居然想到了色情。《诗经》其实也是色情的。

        如果见了漂亮的女孩而不想入非非,不把她们抱在怀里,就对不起孔子,对不起《诗经》......中国的文化仅用“君子好逑”四个字来概括倒也贴切。

        采苹是一种性的暗示,一种人类繁衍的欲望。

        有时想起一株草,就觉得自己离童年很近。我想起酸溜溜的时候,觉得自己就站在长满了青草的河滩上,挥着荆棘捕捉晚霞中的红蜻蜓。但我还是忘了酸溜溜的样子,我只记得她绿的像青葱,吃起来那种酸酸的味道可以溜溜地传遍身体的每一个角落。

        前几天我推开院子的门,差一点踏上一株碧绿的草,那三瓣的心形的叶子纤纤的,有很柔软的绒毛。查了查《本草纲目》,《唐本草》里把它叫作酢浆草,又叫三叶酸。怀疑是酸溜溜,以为寻找了那么多年的事物,原来就在我的身边,心里着实高兴了一阵,但采了一尝,并不是很酸。虽然有些怅然,但是不久我又在生活区和公园里发现大片大片的酢浆草,那肥美盛大的样子还是让我感动起来。

        人们还把酢浆草叫作三叶草,就是那种幸运草。三瓣心形的叶子,一瓣是友情,一般是亲情,一瓣是爱情。如若寻到四瓣的,就会像民间传说的那样,会得到幸运女神的青睐。这使我想到了苹,也是心形的叶子,但是四瓣的,嚼起来有点清甜。既然寻不着四瓣的酸溜溜,为何不用这青苹来替代呢?国人是爱钻牛角尖的,其实幸运与否并不在于是否寻到了四瓣的三叶草,而是自己有没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幸运的心。

        我是在一个湿地上开始认识了苹,我喜欢那四颗小心所拼凑起来的世界,她们密密麻麻地拥挤在一起,不知道在诉说怎样的心事。也许是这水边的繁盛如此美色,我读《诗经·召南·采苹》的时候我居然想到了色情。

        孔子说,《诗经》思无邪,文王之子邑考在妲己的寝帐里仍然弹出周正之音,也算是思无邪了,但是被这倾国之色搂在怀里的时候,“却魂游万里,魄走九天。”书上是这么写的,但我想导致如此筋骨酥软的,应该还有一番香艳销魂的体验在内。在思无邪之外,诗经其实也是色情的。孔子嘴上说着思无邪,却把《关雎》放在了卷首。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果见了漂亮的女孩而不想入非非,不把她们抱在怀里,就对不起孔子,对不起《诗经》。与《关雎》相对的还有《泽陂》,写一个女子看到一个美男子后整夜睡不着觉。男子可以去追,而女子就要光着身子躲在被窝里而伤之奈何了。其实想想,中国的文化仅用“君子好逑”四个字来概括倒也贴切。《有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裸体,女人看到自己的心上人渡过淇水而来,这人不但没腰带,还没有衣裳和衣衫,这可能是有史料记载最早的行为艺术吧?很难想象接下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野有死麕》写偷情更露骨,性急的男主人公扯掉了女人的衣服,露出玉琢般的肌肤。女人却发嗲地说,“动作慢点别急躁嘛!别把我的佩巾给扯掉嘛!别惹得野狗汪汪叫嘛!”

        《召南·采苹》

        “于以采苹?南涧之滨”。诗经时代待嫁的女子去清清的水畔细细地寻着青苹以作祭祀,准备在洞房花烛之时享受自己的初夜。在我看来,采苹是一种性的暗示,一种人类繁衍的欲望,水边那茂密肥美的青苹不正是生殖旺盛的象征吗?也许读《采苹》竟想到色情可能太滥了点,好在曹雪芹先生说过“意*”两个字,套用一下,我这是对《诗经》的“意色情”。古人把新房叫作洞房也是一种“意色情”。

        诗经就是一幅有山有水有花有草有树有石有男人有女人的中国画,空白之处就是起于青苹之末的风,吹着我的思绪,让我想象茫茫的白萍洲里,成群的野鹿在吃草,美丽的女子在采摘,然后听到了她们动人的歌声,然后她们随着歌声渐渐远去,渐渐空白。

        《召南·采苹》-田字草

        多年生宿根性水草。植株高5~25厘米,根状茎圆细、二叉分枝,横走泥中或生泥面。茎节远离,向上生1至数枚叶片,叶柄长,小叶4,倒三角形,草质、无毛,叶脉线形分叉,网状,网眼狭长;节向下生须根,须根上具毛状侧根。孢子果着生于叶柄基部,有短柄,矩圆状肾形,幼时绿色,被毛,成熟后褐色,无毛。大孢子囊和小孢子囊同生于1个孢子果内,大孢子囊内仅1个大孢子,小孢子囊内具多个小孢子。冬季叶片枯死,土中根状茎宿存,翌春4月中旬萌发,分枝出叶,根状茎不断蔓延及生出孢子果,以根状茎及孢子果繁殖,子囊果抗逆性极强,寿命可达20年以上。全国均有分布。喜生浅水、沼地及低洼水湿之处。植株与酢浆草很相像,叶子由根茎的节上长出来,由四枚小叶十字对生,排列形状像田字,故名田字草,单片成扇形,而酢浆草只有三片叶子,这是两者间最易辨别的差异。田字草是蕨类植物,不开花。

        《国风·召南.采苹》全文解释及赏析

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全词翻译赏析

       婀娜多姿的解释是:婀娜:柔软而美好。形容各种轻盈软美的姿态。

       婀娜多姿的解释是:婀娜:柔软而美好。形容各种轻盈软美的姿态。感情色彩是中性成语。拼音是ē nuó duō zī。年代是当代成语。结构是联合式成语。

       关于成语婀娜多姿的详细内容,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语法 点此查看婀娜多姿详细内容

       婀娜多姿联合式;作补语、定语;含褒义,形容女子柔美。

       二、出处

       三国 魏 曹植《洛神赋》:“华容婀娜令我忘餐。”

       三、示例

       我喜欢婀娜多姿的芭蕾舞。

       婀娜多姿的反义词

       丑态百出、搔首弄姿

       婀娜多姿的成语接龙

       婀娜多姿、姿意妄为、为德不卒、卒岁穷年、年迫日索、索然寡味、味如鸡肋

       婀娜多姿的成语翻译

       英语:graceful and charming

       婀娜多姿相关成语

       娉婷婀娜、婀娜妩媚、多姿多彩、绰约多姿、袅袅娜娜、变幻多姿、娉婷袅娜、袅娜娉婷、多多益办、多艺多才、多事多患、多能多艺

       婀娜多姿相关词语

       婀娜多姿、娜婀、婀娜、婀娜蹁跹、多姿、体态婀娜、俊秀婀娜、婀娜妩媚、摇曳多姿、变化多姿、媕婀

       婀娜多姿的成语造句

       1.莲花松不高,然而叶却郁郁葱葱,宛如一枝含苞欲放的绿色荷花,亭亭玉立,婀娜多姿。

       2.我喜欢看婀娜多姿的芭蕾舞,也喜欢看节奏欢快的迪斯科。

       3.湖畔上的柳条随风摇摆,婀娜多姿。

       4.维吾尔族姑娘跳起舞来,更显得婀娜多姿。

       5.仙女们轻歌曼舞,婀娜多姿,把幸福的花瓣撒向人间。

       6.村子的上空升起袅袅炊烟,好像一个个身穿白纱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在夕阳的照耀下婀娜多姿。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婀娜多姿的详细信息

多姿的意思

        导读:《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

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注释]

        采桑子;词牌名。又名《丑奴儿》、《丑奴儿令》、《转调丑奴儿》、《罗敷歌》等。

        [群芳过后]百花凋零之后。群芳,百花。

        [西湖]指颍州西湖,在今安徽阜阳县西北,颖水和诸水汇流处,风景佳胜。

        [狼籍残红]残花纵横散乱的样子。残红,落花。狼籍,同“狼藉”,散乱的样子。

        [笙歌]笙管伴奏的歌筵。

        [帘栊]窗帘。栊,窗棂。

        [濛濛]今写作“蒙蒙”。细雨迷蒙的样子,以此形容飞扬的柳絮。

        [阑干]横斜,纵横交错。

        [去]离开,离去。

        [散]消失,此指曲乐声停止。

译文

        虽说是百花凋落,暮春时节的西湖依然是美的,残花轻盈飘落,点点残红在纷杂的枝叶间分外醒目;柳絮时而飘浮,时而飞旋,舞弄得迷迷蒙蒙;杨柳向下垂落,纵横交错,在和风中随风飘荡,摇曳多姿,在和煦的春风中,怡然自得,整日轻拂着湖水。

        游人尽兴散去,笙箫歌声也渐渐静息,才开始觉得一片空寂,又仿佛正需要这份安谧。回到居室,拉起窗帘,等待着燕子的来临,只见双燕从蒙蒙细雨中归来,这才拉起了帘子。

译文2

        百花过后的暮春,西湖风景依然美好,凋残的落红,任游人踏得狼藉遍地,漫天飘飞的柳絮迷迷蒙蒙,垂柳的枝条纵横交错,整日里暖风融融。 喧闹的笙歌散尽,游人离去,我才顿然发觉西湖之春的空静,心中感到很失落,回到屋中,我垂下窗帘,一双燕子穿过细雨蒙蒙,翩翩回到巢中。

译文3

        百花凋落后西湖依然美好,满地落花残红,漫天飞絮蒙蒙,垂柳轻拂栏杆整日吹着轻风。

        笙歌唱罢游人纷纷归去,这才觉得春去楼空,慢慢放下窗帘,见双燕归来疾飞在细雨中。

评点

        本篇为词人晚年退隐颍州时所作组词《采桑子》之一,《采桑子》共有十首,此为第四首。词中描写“群芳过后”暮春时节西湖的残春之景,却无伤春之感,而别有一番朦胧迷离之美。词人以轻快的笔调描绘了一幅清幽静谧的颍州暮春画卷,虽通篇写景,但也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抒写了词人静闲自适的旷达情怀和恬淡的心境。

        起句统领全篇,“群芳过后”的西湖,让人顿觉惋惜伤感,但词人却觉“好”,足见其心情闲雅舒适而又情怀旷达。下面三句分写“西湖好”,铺陈渲染首句。“狼藉残红”满地落花残红,写西湖岸边地面之“好”;“飞絮蒙蒙”,漫天柳絮飞舞,言空中之“好”;“垂柳阑干尽日风”,垂柳掩映着华丽的栏杆,随着和煦的春风摇曳起舞,写周围环境之“好”。这三句具体描写“西湖好”,反衬出词人的幽微的情态。

        “笙歌散尽游人去”承接上片“尽日”,展现出此时环境之清幽,然“笙歌”未散,“游人”未去之时,西湖的笙歌繁华可想而知。所以“始觉春空”,这才觉得春去楼空,于是慢慢地“垂下帘栊”,却看见双燕穿过濛濛细雨翩翩而归。“细雨中”呼应上片“尽日风”,点明了气候的变化,从而揭示出时间的推移。词中多用白描手法,尤其前后两结,虽无修饰,却颇耐人寻味。刘永济《词论》曾赞:“《采桑子》前结‘垂柳阑干尽日风’,后结‘双燕归来细雨中’,神味至永,盖芳歇红残,人去春空,皆喧极归寂之语,而此二句则至寂之境,一路说来,便觉至寂之中,真味无穷,辞意高绝。”

        整首词情景交融,以动显静,动静交错,而语言清丽,风格空灵。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中评价曰:“此首上片言游冶之盛,下片言人去之静。通篇于景中见情,文字极疏隽。风光之好,太守之适,并可想象而知也。”

[赏析]

        《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所作的组词《采桑子十首》的第四首。此词写暮春依栏观湖游兴之感,描写了颍州西湖暮春时节静谧清疏的风姿,词人在暮春美景中寄托闲适之情。上片写暮春之景,下片言众人归去之静。全词将西湖清空幽寂的春末境界表现得优美可爱,体现了对大自然和现实人生的无限热爱和眷恋。词以细雨双燕状寂寥之况,于落寞中尚有空虚之感,文字疏隽,感情含蓄。

        这首词咏赞春末夏初的西湖风光。全词既赞美春末西湖动态的繁富美,又欣赏静态的闲淡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表现出词人重视人文景观的`审美意识。上阕写自然,下阕咏人事。“游人去”与“双燕归来”互为映对,极巧妙地表现出变化的布局技巧,曲折而有韵味。风格空灵、淡远。

        上片描写群芳凋谢后西湖的恬静清幽之美。首句是全词的纲领 ,由此引出“群芳过后”的西湖景象,及词人从中领悟到的“好”的意味。“狼藉”、“飞絮”二句写落红零乱满地、翠柳柔条斜拂于春风中的姿态。以上数句,通过落花、飞絮、垂柳等意象,描摹出一幅清疏淡远的暮春图景。“群芳过后”本有衰残之味,常人对此或惋惜,或伤感,或留恋,而作者却赞美说“好”,并以这一感情线索贯穿伤篇。人心情舒畅则观景物莫不美丽,心情忧伤则反之。这就是所谓的移情。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情,道理也正在于此。

        过片表现出环境之清幽,虚写出过去湖上游乐的盛况。“笙歌散尽游人去,”乃指“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的游春盛况已过去,花谢柳老,“笙歌处处随”的游人也意兴阑珊,无人欣赏残红飞絮之景;“始觉春空”,点明从上面三句景象所产生的感觉,道出了作者惜春恋春的复杂微妙的心境。“始觉”是顿悟之辞,这两句是从繁华喧闹消失后清醒过来的感觉,繁华喧闹消失,既觉有所失的空虚,又觉获得宁静的畅适。首句说的“好”即是从这后一种感觉产生,只有基于这种心理感觉,才可解释认为“狼藉残红”三句所写景象的“好”之所在。

        最后二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以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映衬相结合,表达出作者恬适淡泊的胸襟。末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拢”。结句“双燕归来细雨中”,意蕴含蓄委婉,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飞归制造出轻灵、欢娱的意境。

        这首词通篇写景,不带明显的主观感情色彩,却从字里行间婉曲地显露出作者的旷达胸怀和恬淡心境。此词表现出词人别具慧眼的审美特点,尤其最后两句营造出耐人寻味的意境。作者写西湖美景,动静交错,以动显静,意脉贯串,层次井然,显示出不凡的艺术功力。

        西湖花时过后,群芳凋零,残红狼藉。常人对此,当觉索然无味,而作者却面对这种“匆匆春又去”的衰残景象,不但不感伤,反而在孤寂清冷中体味出安宁静谧的美趣。这种春空之后的闲淡胸怀,这种别具一格的审美感受,正是此词有异于一般咏春词的独到之处。

如何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

       多姿的意思是多种姿态、多姿多采、婀娜多姿。这个词语大多数时候用来形容自然界的事物或者是女性。好比如看到一棵柳树的柳条,柳树的柳条随着微风的吹动,摇曳多姿,因为风的不同方向和不同强度,柳条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用多姿来形容柳条的多种形态。

       同样地,多姿也可以用来形容女性的状态,尤其是穿着旗袍的女子。女子一身旗袍勾勒出她曼妙的曲线,走起步子来婀娜多姿。多姿形容一个女性,说明女性的美妙的身材,女子的感性美。

       此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丙辰,是公元1076年(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苏轼一生,以崇高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是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公元1071年(熙宁四年),他以开封府推官通判杭州,是为了权且避开汴京政争的漩涡。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调知密州,虽说出于自愿,实质上仍是处于外放冷遇的地位。尽管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也难以遮掩深藏内心的郁愤。这首中秋词,正是此种宦途险恶体验的升华与总结。“大醉”遣怀是主,“兼怀子由”是辅。对于一贯秉持“尊主泽民”节操的作者来说,手足分离和私情,比起廷忧边患的国势来说,毕竟属于次要的伦理负荷。此点在题序中并有深微的提示。

       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苏轼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词上片望月,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一开始就提出一个问题: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和李白的《把酒问月》有相似之处。其问之痴迷、想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从创作动因上来说,屈原《天问》洋洋170余问的磅礴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自注是:“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也是即兴遣怀之作。苏轼此词正如小序中所言是中秋望月,欢饮达旦后的狂想之曲,亦属“伫兴之作”(王国维《人间词话》)。它们都有起得突兀、问得离奇的特点。从创作心理上来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王逸《楚辞章句·天问序》),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胡浚源《楚辞新注求确》)。李白是“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把酒问月》),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也是鼻息可闻的。苏轼此词作于丙辰年,时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自请外任密州。既有对朝廷政局的强烈关注,又有期望重返汴京的复杂心情,故时逢中秋,一饮而醉,意兴在阑珊中饶有律动。三人的创作心理实是脉络暗通的。

       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说:“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读者从中可以感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接下来两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许多年了,不知道在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唐人称李白为“谪仙”,黄庭坚则称苏轼与李白为“两谪仙”,苏轼自己也设想前生是月中人,因而起 “乘风归去”之想。他想乘风飞向月宫,又怕那里的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住那儿的寒冷。“琼楼玉宇”,语出《大业拾遗记》:“瞿乾祐于江岸玩月,或谓此中何有?瞿笑曰:‘可随我观之。’俄见月规半天,琼楼玉宇烂然。”“不胜寒”,暗用《明皇杂录》中的典故:八月十五日夜,叶静能邀明皇游月宫。临行,叶叫他穿皮衣。到月宫,果然冷得难以支持。这几句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的皎洁,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写了出来。这里还有两个字值得注意,就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归去”。飞天入月,为什么说是归去呢?也许是因为苏轼对明月十分向往,早已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归宿了。从苏轼的思想看来,他受道家的影响较深,抱着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又喜欢道教的养生之术,所以常有出世登仙的想法。他的《前赤壁赋》描写月下泛舟时那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也是由望月而想到登仙,可以和这首词互相印证。词人之所以有这种脱离人世、超越自然的奇想,一方面来自他对宇宙奥秘的好奇,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来自对现实人间的不满。人世间有如此多的不称心、不满意之事,迫使词人幻想摆脱这烦恼人世,到琼楼玉宇中去过逍遥自在的神仙生活。苏轼后来贬官到黄州,时时有类似的奇想,所谓“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然而,在词中这仅仅是一种打算,未及展开,便被另一种相反的思想打断:“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这两句急转直下,天上的“琼楼玉宇”虽然富丽堂皇,美好非凡,但那里高寒难耐,不可久居。词人故意找出天上的美中不足,来坚定自己留在人间的决心。一正一反,更表露出词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同时,这里依然在写中秋月景,读者可以体会到月亮的美好,以及月光的寒气逼人。这一转折,写出词人既留恋人间又向往天上的矛盾心理。这种矛盾能够更深刻地说明词人留恋人世、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显示了词人开阔的心胸与超远的志向,因此为歌词带来一种旷达的作风。

       但苏轼毕竟更热爱人间的生活,“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趁着月光起舞呢!“清影”,是指月光之下自己清朗的身影。“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李白《月下独酌》说:“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苏轼的“起舞弄清影”就是从这里脱胎出来的。“高处不胜寒”并非作者不愿归去的根本原因,“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才是根本之所在。与其飞往高寒的月宫,还不如留在人间,在月光下起舞,最起码还可以与自己清影为伴。这首词从幻想上天写起,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从“我欲”到“又恐”至“何似”的心理转折开阖中,展示了苏轼情感的波澜起伏。他终于从幻觉回到现实,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纠葛中,入世思想最终占了上风。“何似在人间”是毫无疑问的肯定,雄健的笔力显示了情感的强烈。

       下片怀人,即兼怀子由,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离合无常。“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沉。月光转过朱红的楼阁,低低地穿过雕花的门窗,照到了房中迟迟未能入睡之人。这里既指自己怀念弟弟的深情,又可以泛指那些中秋佳节因不能与亲人团圆以至难以入眠的一切离人。“无眠”是泛指那些因为不能和亲人团圆而感到忧伤,以致不能入睡的人。月圆而人不能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啊!于是词人便无理地埋怨明月说:“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您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相形之下,更加重了离人的愁苦了。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

       接着,诗人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来为明月开开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她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自古以来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感到忧伤呢?词人毕竟是旷达的,他随即想到月亮也是无辜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离别而忧伤呢?这三句从人到月、从古到今做了高度的概括。从语气上,好像是代明月回答前面的提问;从结构上,又是推开一层,从人、月对立过渡到人、月融合。为月亮开脱,实质上还是为了强调对人事的达观,同时寄托对未来的希望。因为,月有圆时,人也有相聚之时。很有哲理意味。

       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既然人间的离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还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在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局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见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这两句并非一般的自慰和共勉,而是表现了作者处理时间、空间以及人生这样一些重大问题所持的态度,充分显示出词人精神境界的丰富博大。王勃有两句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句,与“千里共婵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都可以互相参看。但愿人人年年平安,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着美好的月光,表达了作者的祝福和对亲人的思念,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苏轼就是把前人的诗意化解到自己的作品中,熔铸成一种普遍性的情感。正如词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之夜,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此篇是苏词代表作之一。从艺术成就上看,它构思奇拔,畦径独辟,极富浪漫主义色彩,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中的绝唱。从表现方面来说,词的前半纵写,后半横叙。上片高屋建瓴,下片峰回路转。前半是对历代神话的推陈出新,也是对魏晋六朝仙诗的递嬗发展。后半纯用白描,人月双及。它名为演绎物理,实则阐释人事。笔致错综回环,摇曳多姿。从布局方面来说,上片凌空而起,入处似虚;下片波澜层叠,返虚转实。最后虚实交错,纡徐作结。全词设景清丽雄阔,以咏月为中心表达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 盾和困惑,以及旷达自适,人生长久的乐观枋度和美好愿望,极富哲理与人情。立意高远,构思新颖,意境清新如画。最后以旷达情怀收束,是词人情怀的自然流露。情韵兼胜,境界壮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此词全篇皆是佳句,典型地体现出苏词清雄旷达的风格。

       作者既标举了“ 绝尘寰的宇宙意识”,又摒弃那种“在神奇的永恒面前的错愕”情态(闻一多评《春江花月夜》语)。他并不完全超然地对待自然界的变化发展,而是努力从自然规律中寻求“随缘自娱”的生活意义。所以,尽管这首词基本上是一种情怀寥落的秋的吟咏,读来却并不缺乏“触处生春”、引人向上的韵致。

       对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是推崇备至。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认为此词是写中秋的词里最好的一首。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趣,又有情趣,很耐人寻味。因此九百年来传诵不衰。吴潜《霜天晓角》:“且唱东坡《水调》,清露下,满襟雪。”《水浒传》第三十回写八月十五“可唱个中秋对月对景的曲儿”,唱的就是这 “一支东坡学士中秋《水调歌》。”可见宋元时传唱之盛。全词意境豪放而阔大,情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人们以健康的美学享受。

       今天关于“摇曳多姿”的讲解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个主题,并从我的回答中找到需要的信息。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