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成语大全

徽班进京打一成语_徽班进京打一成语是什么

徽班进京打一成语_徽班进京打一成语是什么

       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徽班进京打一成语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有关于徽班进京打一成语的问题,我们开始谈谈吧。

1.读到伤心不自己 (打三字语文名词)

2.微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

3.急求 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论文形式 期末考试作业~~~!!求高手 1500字左右!! 跪求!!满意 追加分!

徽班进京打一成语_徽班进京打一成语是什么

读到伤心不自己 (打三字语文名词)

       读到伤心不自己 (打三字语文名词)的谜底是:书引号。

       1897年王炳耀在《拼音字谱》自拟的十种标点中有曲尺形的引号,称“释明之号”。1906年卢戆章在《中国字母北京切音教科书》中制订的标点系统有15种符号,包括“引书”。胡适在1916年《科学》第二卷第一期发表的《论句读及文字符号》一文中建议采用引号。

       前一种为西式,不适用直行文稿;后一种为日式,适用于直行文稿。钱玄同在1918年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二号发表的《句读符号》一文中说西文引号“因为不适用于直行,就依日本改用”。由于当时文字书写排版以直行为主,1919年《请颁布新式标点符号议案》决定采用曲尺形的引号,引号的这种形式于直行文稿一直沿用至今。

       谜语:

       1、谜面:莫辞更坐弹一曲(打一成语)——谜底:令人发指。

       2、谜面:徽班进京(打一成语)——谜底:南腔北调。

       3、谜面:透过窗缝看落日(打一成语)——谜底:一线希望。

       4、谜面:死了丈人哭爹(打一成语)——谜底:随大流。

       5、谜面:用猪肝和熊胆制成的神奇香皂(打一成语)——谜底:肝胆相照(香皂)。

       6、谜面:真空(打一成语)——谜底:一尘不染。

       7、谜面:遗失招领(打一成语)——谜底:待人接物。

       8、谜面:意欲凌空翔(打一成语)——谜底:浮想联翩。

       9、谜面:山沟里的田鸡(打一成语)——谜底:目光短浅。

       10、谜面:金乌坠玉免升(打一成语)——谜底:夜以继日。

微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

       中国最早的文学作品应该是诗经了,他是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由孔子编辑整理。

       春秋的最重要文学作品应该是《离骚》了,文化名人自然就是屈原。

       然后是秦朝,文学作品不多,主要是秦始皇对文化发展道路的阻碍造成的,最严重的如焚书坑儒。

       汉朝最著名的文体是赋和四言诗。辞赋大家司马相如,代表作《长门赋》和《子虚赋》。四言诗著名的诗人是曹操,《短歌行》是他的代表作。还有个不能不提的就是曹植,他在诗和赋两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七步诗》和《洛神赋》让后人称颂。

       魏晋南北朝的总体文化水准没有达到汉朝的高度,但是诗和书法有了很大发展,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这一时期的文化名人最著名的是陶渊明和谢灵运。陶渊明的诗在他死后开始变得脍炙人口,最著名的作品是《桃花源记》。谢灵运是谢玄的孙子,从小聪明伶俐,是中国山水诗派的开创者,主要作品《入东道路》、《登临海峤初发强中》、《酬从弟惠连》,《登石门最高顶》、<石门岩上宿》等。他一生自视极高,除了曹植没有佩服的人。他曾经说,天下文采若有一石,曹植占了八斗,我占了一斗半,其他文人加起来分半斗。这就是成语才高八斗的出处。

       唐朝,诗的国度,文化名人数不胜数,大李杜,小李杜,白居易,王维、骆宾王、刘禹锡,韩愈,柳宗元,王勃,崔护。主要的文学作品请参考唐诗三百首。

       五代十国的历史上,文化的发展处在了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一时期提得起来的就是南唐后主李煜了。李煜把词这种市井间的通俗艺术搬到了朝堂之上,为宋朝的宋词大发展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他的著名作品当然就是那首虞美人,至今仍催人泪下,也把自己的性命匆匆断送。

       宋朝就是诗词的海洋了。最著名的是宋词,但是很多词人也在诗人之列。三大词人: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另外著名的还有黄庭坚、秦观、陆游、苏辙、苏洵、欧阳修、王安石、岳飞。他们的代表作太多,无法一一列举,请楼主网上查一下,大把大把的。

       元朝的主要文学形式是元曲和戏剧。但是元曲虽然和唐诗宋词并称,但个人觉得并没有达到前两者的高度,始终只能是混迹于街头市井。元曲的四大家大家也同时是元杂剧的大家,他们就是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主要的对后世影响巨大的还是元杂剧,大家关汉卿家喻户晓,代表作《窦娥冤》成了文化基因,现在人动不动就说“我比窦娥还冤呢”。

       明朝也有一大批文人,诗词歌赋样样行的。比如明朝三大才子解缙、杨慎、徐文长,还有广为流传的江南四大才子唐寅、祝枝山、文徵明、徐祯卿。但是明朝最著名的文学形式是小说,古今四大奇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这也让罗贯中、吴承恩、施耐庵等人成为了不朽的记忆。

       清朝的代表作无疑是曹雪芹的《红楼梦》,其艺术成就至今无法被超越。诗词上,老实说只有纳兰性德和龚自珍比较著名。纳兰性德代表作都在《纳兰词》里收集,龚自珍的也都收录在了《己亥杂诗》里。其实我觉得,这一时期的主要文学作品表现形式是戏剧。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我们今天的国粹——京剧开始成形。经过了上百年的发展,终于在咸丰、同治、光绪三朝获得了非凡的成就,这自然与慈禧太后的个人喜好有关,但也是戏曲艺术发展的潮流使然。著名的艺术家“叫天”谭鑫培,代表作《定军山》

急求 戏曲的起源与发展!! 论文形式 期末考试作业~~~!!求高手 1500字左右!! 跪求!!满意 追加分!

       徽剧是一种大多流行于安徽省境内的剧种,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地方戏曲。如今那么多的地方戏种都是从一些有名的传统戏剧中延展下来的。本期戏曲大全一起了解一下徽剧是什么传统戏剧的前身。徽剧是一种重要的地方戏曲声腔,主要流行于安徽省境内和江西省婺源县一带。明末清初,乱弹声腔传入安徽,与地方声腔及民间音乐结合,在安庆府的石牌、枞阳、桐城等地形成拨子。乾隆年间,拨子与四平腔脱胎而来的吹腔逐渐融合,形成二簧腔。二黄腔又与湖北西皮形成皮簧合奏,奠定了徽剧的基础。清初,徽剧盛行于安徽及江浙一带,在南方流布甚广;清中期,风靡全国。清乾隆年间,“三庆”、“春台”、“四喜”、“和春”四大徽班先后进入北京演出,名噪华夏,这就是着名的徽班进京。清道光、咸丰年间,徽剧在北京同湖北汉剧等剧种结合,逐渐演变成京剧。清代后期,京剧兴盛,徽剧艺人多改学新腔,但徽剧在徽州部分地区仍然流行。徽剧是一个包罗万象、五彩缤纷的艺术宝库,是新安文化灿烂篇章的重要一页。徽调,即徽戏,唱的是二黄调(即西皮二黄,合称二黄,京剧的前身),乃安徽地方戏,它起源于九江、黄州、安庆三地交界,盛行于黄州(今黄冈、黄安),是安庆艺人唱出名的(安庆的高朗亭被誉为“二黄之耆宿”)。

       道光年间,安庆、黄州两府杰出的艺术大师:余三胜幼年曾坐科安庆学戏,与程长庚所唱乃同一剧种,只因省界而分“徽、汉”二调。所以,京剧史上的“徽班”是安庆班,不是徽州班;唱的是徽调,不是徽剧。

       徽剧是一种重要的汉族地方戏曲,《中国戏曲志》(安徽卷):“明末清初,徽剧以青阳腔、昆曲及地方俗曲为基础,于安庆石牌、枞阳一带发展而形成。”徽剧是解放后的定名。徽剧的含义并不等于徽戏,它的声腔包括青阳腔、徽戏、徽昆和花腔小调几大部分,以徽戏和青阳腔为主。徽剧是与黄梅戏、庐剧、泗州戏并列的安徽四大优秀剧种之一。

       清道光至咸丰年间,徽班为适合北京人的口味,逐渐结合北京语音演唱,向京腔衍变。徽剧的二黄调同汉剧的西皮调结合,最终产生京剧。京剧不仅继承了徽剧声腔,而且从剧本、脸谱到舞台表演艺术,乃至伴奏音乐,都秉承了徽剧的传统。因此,有人说“徽剧乃京剧之母。”

       一、中国戏曲

       1、始于离者,终于和

       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

       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

       中国戏曲作为一种舞台艺术,需要面对一个舞台之狭小与生活之博大的矛盾。戏曲并没有象话剧那样用“三一律”的原则对生活进行挤压以便于表现。而是运用虚拟的手段,制造弹性的时空,又借助于演员生动的表演和观众的想象与理解,来完成对阔大天地的描画。所以,戏曲可以在明亮的灯光下制造出黑夜的假象,可以在空旷的舞台上驭马行舟。

       二、中国戏曲史

       1、中国戏曲的孕育与形成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在民间出现了具表演成份的“角抵戏”,尤以《东海黄公》为著。到了南北朝时期,民间出现了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歌舞戏”,具有了更为浓郁的表演成份,如《拔头》、《代面》、《踏摇娘》等。唐代,出现了由先秦时期的优伶表演发展来的以滑稽表演为特点的“参军戏”;民间的歌舞戏进入宫廷,得到了更大的发展;民间又出现了“俗讲”和“变文”等通俗说唱形式。宋代,城市商品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出现很多市民**场所——“瓦舍”和“勾栏”;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有了综合的趋势,出现了“宋杂剧”。金代,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出现了“金院本”,南方出现了“南戏”。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成熟,戏曲形成。

       2、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宋元南戏

       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表现形式,它形成于南北宋之交的浙江温州(古称永嘉)一带的民间,时称捻兰卧泳鐢。它是在宋杂剧的基础上,融和南方民间小曲、说唱等艺术因素形成的。以体制庞大、曲词通俗质朴为其特点,已粗具戏曲的基本艺术特征。剧目多表现民间故事。

       3、中国戏曲的第一个繁盛期——元杂剧

       元代,是中国戏曲史的一种重要时期,它以其元曲闻名于世,而元曲中影响最著者,唯北杂剧(亦称元杂剧)。北杂剧之文学,以质朴自然胜,后世戏曲文学无有出其右者;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使北杂剧成为一代之文学。北杂剧之表演则显示出戏曲在形成之初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

       4、中国戏曲的第二个繁盛期——明清传奇

       传奇,源于宋元南戏,是它成熟化与规范化的结果。明中叶以后,传奇代替杂剧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主角。挚?鏀二字,取自其撑奁娌淮?薮?黄鏀之特色。其剧本文学曲词典雅,体制庞大,名篇佳作不胜枚举,为戏曲文学绝盛之时。表演上则日趋成熟,多用昆曲演唱。

       5、明代四大声腔

       所谓明代四大声腔是对中国明代南曲系统的浙江海盐腔、浙江余姚腔、江西弋阳腔和江苏昆山腔的合称。明代戏曲,在音乐上出现明显的地方化趋势,主要表现为地方声腔的崛起。对后世戏曲影响最大的是后两种,即弋阳腔和昆山腔,前者发展为全国影响广泛的高腔系统;后者发展成典雅细腻的昆曲。

       6、中国戏曲的转型期——清代地方戏的兴起

       自清代前期起,戏曲舞台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戏曲的民间化和通俗化。先是昆曲、高腔折子戏的盛行,后是地方戏的兴起。从此,戏曲舞台不再是传奇戏的天下,昆曲与高腔有了来自民间的竞争者。戏曲的表演场所也由厅堂氍毹变为了茶肆歌台。

       7、徽班进京

       乾隆五十五年,即公元1790年,为庆祝乾隆的八十寿辰,撊?鞌徽班进京献艺,带来了与昆曲皆然不同的一种地方曲调枣徽调,给京城观众以耳目一新之感。而后,撍南胧、挚禾"、摵痛簲等徽班相继进京。徽调以其通俗质朴之气赢得了京城观众的欢迎,从此在京城扎下了根。

       8、中国戏曲史上的大事——京剧形成

       继徽班进京之后,湖北汉调艺人也于道光年间(1828年前后)进京与徽班艺人同台献艺,他们同徽调艺人一样唱皮黄腔,只是更具湖北风格。徽、汉皮黄在京城和流,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终于在1840年前后,形成一种独具北方特色的皮黄腔枣京剧。

       9、京剧的第一个鼎盛期——清代同治、光绪年间

       京剧形成后不久,即迎来了它的第一个繁盛期,时间在清同治、光绪年间。当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京剧演员并在此时引起了宫廷官方的喜爱。宫内优厚的物质条件促进了它艺术上的成熟。一、中国戏曲的产生和发展

       我国的戏曲产生在十二世纪的北宋宣和(1119一1125年)到南宋绍兴(1151—1164年)间,到今天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在几十年前,有种错误的提法,认为北曲比南曲早。我个人认为实际上南曲比北曲早。这是指最初的正式戏曲——即产生于浙江温州的南戏。先讲一讲正式戏曲产生以前的情形吧。

       当我们的民族还处在奴隶社会的时候(殷代),歌舞就相当丰富,大致不外两类。一是模仿生活的。如打猎,打什么就模仿什么。二是模仿战事的。戴铜面具,装着羽毛和兽尾。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更为兴盛,仍以歌舞、音乐、竞技(角抵)、滑稽为主,称为杂技或百戏。到了汉魏六朝大体也还是如此。如果说,把唱、做、念、打这四种因素合起来才叫戏,那末它们只是一些不完整的戏。西汉时张衡写的《西京赋》,里面说了不少东西,如“总会仙倡”,扮演女娲,扮演各种神仙的演员在一起唱;如“乌获扛鼎”,乌获是古代的大力士;“都卢寻撞”,演的是都卢爬杆;“冲狭”,演的是在圆筒中放刀,人在其中窜进窜出;“燕濯”,是象燕子一样背身向后跳过一盆水;“胸突铦锋”,是人用剑锋戳自己而戳不死,其实这是一种戏法;“跳丸剑之挥霍”,是象现代人一样玩弄三个弹丸或三支剑,循环地抛在空中;“走索上而相逢”,象现在走钢丝一样。这些都只是类似现在的杂技,虽说是中国所特有的技艺,但不能以戏视之。

       《史记》、《战国策》里提到秦二世时的优旃。他善于说反话,别人不敢说的话他敢讲。如秦二世要养鹿,大臣们反对,秦二世不听。优旃却说:“好啊!好啊1如果敌人来进攻,只要将御花园养的鹿放出去,鹿的角就能抵住敌人了。”又如秦二世要漆城墙,优旃又说:“好啊!好啊!将城漆得漂漂亮亮的,敌人看见了就吓得不敢来了。”后来这种说话艺术逐步发展为现代的相声。这也不是正式的戏曲,只能算作戏曲的萌芽。

       南北朝以后有三样东西值得注意,即“大面”、“钵头”、“踏谣娘”。

       “大面”又称“代面”,现在湖南人还是把“大”读作“代”字音。“大面”始于北齐,北齐兰陵王貌美,打仗时恐怕震不住敌人,就戴了一个狰狞可怖的头套或面具,作威武之状。近代京剧跳加官要戴白面具,昆曲《贩马记》鸮神要戴面目狰狞的大头套,如喇嘛闹鬼的样子(京剧则作白面带胡的打扮),与“大面”更为接近。推而广之,京剧的脸谱,不戴头套而涂面,也不妨说是起源于“大面”的。

       这些歌舞表演形式,提供了戏曲的雏型。

       这一些也都不是正式戏曲。为什么如此说?因为正式的戏曲要具备三个条件:

       (1)一定要化装演唱。

       (2)一定要用当场人物的口吻来唱,即第一人称来演唱,不能用说书人的口吻。

       (3)一定要有高度故事性(这个条件最重要)。

       不过上面所说的歌舞有时会与戏曲搞混,为什么呢?原因是“参军戏”也叫“戏”,“大曲”也叫“曲”。唐朝梨园的演出,虽然在音乐、歌曲、舞蹈上都有了发展,也不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但是,这些歌舞对戏曲的形成却有很大影响,尽管这些影响都是间接的。

       (二)歌唱方面。有唐代“大曲”的调子,有词的调子,有民间流行的调子,有民间艺人们创造的调子。

       (三)故事方面。主要是讲唱故事。那时候说故事的风气很盛,说唱相间,各有侧重,其中以唱为主的,发展成为后来的戏曲。

       当时演唱的曲调很多。“大曲”是用一个曲调反复唱下去。“诸宫调”(如《董西厢》),是用很多宫调变换着连在一起唱。诸宫调流传到现在只有三种:金朝有二种,这就是《西厢记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元朝有一种,这就是《天宝遗事诸宫调》。

       其它曲子有“缠达”(又叫“转踏”或“传摭”),和鼓子词(如连用十几支〔蝶恋花〕曲唱《莺驾传》故事)。

       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它的来源也是有许多头绪的。主要是演出、歌唱、故事这三项的结合,这结合是古代艺人们的最大贡献,也是他们的智慧的结晶。

       ^^二、古代戏曲的两大系统

       中国戏曲产生以后,到了十三世纪的元代就形成了两个系统。一个在宋朝早就有了,产生于南方,唱的是南曲(又称南戏)。另一个产生较晚,产生于北方。唱的是北曲(又叫北杂剧)。这两种曲合成一个大系统,叫南北曲系统。

       (3)1824年汉调的二黄腔、湖北梆子、西皮(也可能还有其它成分),在北京和其它腔调混合(也就是西皮和二簧大混合),又吸收了其它秦腔,形成了早期的皮簧戏,又由于其中吸收了一部分昆腔,故现在京剧仍有一些昆腔的剧目和曲调。整个京剧形成的历史到如今还不过150年。

       总结九百年戏曲发展史,虽然头绪纷纭,但脉络还是分明的。由南北曲系统进展到地方戏系统。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人民群众(包括古代的演员)创造的。

       好了,今天关于“徽班进京打一成语”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徽班进京打一成语”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