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字典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_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能悟出什么道理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_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能悟出什么道理

       大家好,我是小编,今天我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问题。为了让大家更容易理解,我将这个问题进行了归纳整理,现在就一起来看看吧。

1.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的诗人是

2.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简介

3.不为五斗米折腰,你知道是谁的故事吗?

4.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大全

5.君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来源?起源是什么,或是谁说的

6.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_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能悟出什么道理

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的诗人是

       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的诗人是陶渊明。在陶渊明29岁那年,由于生活的逼迫和无奈,只能托人在官场上找了一份小差事,换取粮食和银两维持生计。做的是一个小官,所以陶渊明的俸禄是五斗米。后来有一天上级的官员过来视察,身边的下官告诉陶渊明在上级面前应该伏低做小、毕恭毕敬。陶渊明听说了之后,不愿意为了五斗米而弯腰鞠躬,毅然决定辞官回家,过上了属于自己的隐居生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故事简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中国古代有不少因维护人格,保持气节而不食的故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例。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参加农业劳动。后来由于农田不断受灾,房屋又被火烧,家境越来越恶化。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甚至连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也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我看陶渊明

        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一朵奇葩,而田园诗以其质朴自然、优美恬静一枝独秀。在众多的田园诗人中,尤以陶渊明为代表,甚至可以说是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流派。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曾做过县令、参军一类小官,但他生活在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时代,仕途中对这种官场黑暗渐有认识,不愿同流合污,终在四十一岁那年辞官归隐,以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生活。"诗歌合为时而作,文章合为事而作"。他的这些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淋漓尽致的表现:

        首先来看他的思想特点。

        陶渊明看到当时官场的污浊腐败,毅然辞官归隐,以示反抗。诗人在《归园田居》中写道:"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常恐霰雪至,零落同草莽",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深恶痛绝,并决心与之决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则反映了诗人"质本洁来还洁去"的高尚情操。在《咏荆轲》中,诗人对荆轲不畏 *** 的豪侠行为作了高度评价。"雄发指危冠,猛气冲天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可谓是豪气冲天壮志凌云,足见诗人并未完全忘怀政治,一味清淡。这些在当时来说都是难得而且是进步的,从而也使得诗人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

        古语说:"人无好恶是非之分,非人也。"陶渊明首先作为一个人,然后才是诗人。他虽然认识到了当时官场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腐朽,不愿同流合污,但却没有孔子所说的那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和决心,采取消极避世的隐居方式,所谓的"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只不过是他为自己辩解的一个借口而已,而在他的另一作品《桃花源记》中这种消极避世的思想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不能不由他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出身于小地主家庭,这就决定了他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作为一个地主阶级的没落分子,他也曾梦想过自己仕途腾达,平步青云,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官场的黑暗,仕途的不得志,使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在风光旖旎的田园中求得心理平衡和精神寄托。

        再来看他的艺术风格。

        清代诗人龚自珍在《舟中读陶》中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骚"。从此诗句可见陶渊明艺术风格的特色。

        1、典型的田园风格,开创了一代诗风。归隐以后,陶渊明亲自参加农业劳动,密切了与农民的联系,他的作品也因此在表现淳朴的农村生活情趣和描写优美恬静的农村自然景色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千古绝唱道出了农民生活的悠闲自在;"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又令人无限向往的田园风光。

        2、田园豪放相媲美,使其作品魅力永存。在表现恬淡、朴素的田园风格的同时,诗人的一些作品也表现了"金刚怒目"式的激越和高亢。《咏荆轲》中"渐离击悲筑,宋意唱合声。萧萧哀风逝,淡淡寒波生。"可与史记《荆轲列传》中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相媲美,一幅易水饯行的悲壮场面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此可见,陶渊明的艺术风格并没有仅仅拘泥于田园一派,还有着激越豪放的一面,这或许是他的艺术形象至今不老的缘故吧。

        ?

        陶渊明是一个有着惊人才华的诗人,他在田园诗上的造诣决定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而他的反抗精神和隐居思想也影响了后世文人。

不为五斗米折腰,你知道是谁的故事吗?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

       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

       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

       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陶渊明是中古时代的大思想家。他的文学思想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对真的理解,既注重历史与生活的真实,更注重思想情感和襟怀抱负的真实,是较完美的艺术真实。

       同时,他对自然的理解也表现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他不言教化、不事雕凿,注重情感的自由抒发,注重诗文的自然天成,这是一种非常高的境界。

       然而,无论是提倡艺术真实,还是推崇文学的自然,都是为了酣畅淋离地表现人生。这是陶渊明文学思想的灵魂。

       陶渊明对社会人事的虚伪黑暗有极清醒的认识,因而他的隐逸不是消极的逃避现实,而是具有深刻的批判社会现实的积极意义。

       当他在漫长的隐居生活中陷入饥寒交迫的困境时,尽管也彷徨过,动摇过,但最终还是没有向现实屈服,宁固穷终生也要坚守清节。据说郡官派督邮来见他,县吏就叫他穿好衣冠迎接。

       他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从此,不为五斗米折腰传为佳谈。陶渊明喜欢喝酒,“寄酒为迹”抒发自己不愿和腐朽的统治集团同流合污的心愿。

       表现出诗人恬淡旷远的襟怀、孤傲高洁的品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它的作品才虽平淡质朴却诗意盎然。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陶渊明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大全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最好的印证就是在陶渊明身上。

       陶渊明的故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东晋后期的大诗人陶渊明,是名人之后,他的曾祖父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于苍生”之志。可是,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年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

       为了生存,陶渊明最初做过州里的小官,可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便辞职回家了。后来,为了生活他还陆续做过一些地位不高的官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

       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有一次,县里派督邮来了解情况。有人告诉陶渊明说:那是上面派下来的人,应当穿戴整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陶渊明听后长长叹了一口气:“我不愿为了小小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家伙献殷勤。”说完,就辞掉官职,回家去了。陶渊明当彭泽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他这次弃职而去,便永远脱离了官场。

       陶渊明是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人世的。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些,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付出人格和气节为代价。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一代文风并流传百世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因“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风亮节,成为中国后代有志之士的楷模。

扩展资料

       除了陶渊明外,莫言也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人。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安静创作新作品。

       在世人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伟人正是懂得寻找宁静才能够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安宁之人。

       百度百科-陶渊明

君子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来源?起源是什么,或是谁说的

       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 成语 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以下是我为你精心整理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典故 大全,希望你喜欢。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陶渊明,又名陶潜,是东晋著名的诗人、辞赋家和散文家。他出生在一个没落的官僚家庭中。他的曾祖父是东晋著名的大陶侃,但到他这代,陶家已经败落,生活贫困。尽管如此,从小陶渊明还是受到了良好的 家庭 教育 ,他博览群书,养成不爱慕虚荣、不贪富贵的高洁性格。

        义熙元年(405年),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闻名远近,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否则就栽赃陷害。县吏说:?我们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于是,陶渊明在出任彭泽令八十多天后,就离开衙门,收拾行装,返回家乡,从此过起隐居生活。对于官场,他丝毫没有眷恋之心,反而有一种重获自由的怡然自得。他每天饮酒写诗,过着世外桃源一样的清闲生活。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辨析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陶渊明是东晋后期的大诗人、文学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东晋大司马、开国功臣;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但到了东晋末期,朝政日益腐败,官场黑暗。陶渊明生性淡泊,家境贫困、入不敷出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读书作诗。他关心百姓疾苦,有着"猛志逸四海,骞翮(he音同合 )思远翥 (zh?)"的志向,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出任江州祭酒。由于看不惯官场上的那一套恶劣作风,不久就辞职回家了,随后州里又来召他作主簿,他也辞谢了。

        后来,他陆续做过一些官职,但由于淡泊功名,为官清正,不愿与腐败官场同流合污,而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陶渊明最后一次做官,是义熙元年(405年)。那一年,已过"不惑之年"(四十一岁)的陶渊明在朋友的劝说下,再次出任彭泽县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浔阳郡派遣督邮来检查公务,浔阳郡的督邮刘云,以凶狠贪婪远近闻名,每年两次以巡视为名向辖县索要贿赂,每次去必是满载而归,否则栽赃陷害。县吏说:"当束带迎之。"就是应当穿戴整齐、备好礼品、恭恭敬敬地去迎接督邮。陶渊明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说完,挂冠而去,辞职归乡。此后,他一面读书为文,一面躬耕陇亩。

        陶渊明妻翟氏,与他志同道合,安贫守节,"夫耕于前,妻锄于后", 朋友来访,无论贵贱,只要家中有酒,必与同饮。尽管生活贫困,但他始终不愿再为官受禄。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江州刺史檀道济亲自到他家访问,他对江州刺使送来的米和肉坚拒不受。朝廷曾征召他任著作郎,也被他拒绝了。

        他原本可以活得舒适,荣华富贵,至少衣食不愁,但那要以人格和气节为代价,于是他选择了艰苦但宁静而自由的田园生活。有失必有得,陶渊明获得了心灵的自由,获得了人格的尊严,写出了具有独特风格并流传百世的诗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和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生,充满了对人生真谛的渴望与追求。他的诗歌如《饮酒》、《杂诗》等,质朴无华,清丽 自然 ,寓绚于素,韵味隽永,或者咏史抒怀关心时局,或者充满"性本爱丘山"的生活志趣。他的辞赋如《归去来兮辞》,表达了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他的散文如《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表现了返朴归真、高远脱俗的意境,对美好未来充满了向往。后人有"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之誉。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更是勉励后人以 天下 苍生为重,以节义贞操为重,折腰时心已愧,不趋炎附势,保持善良纯真的本性,不为世上任何名利浮华所改变。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 历史 评价

        陶渊明去世后,他的至交好友颜延之,为他写下《陶征士诔》,给了他一个"靖节"的谥号。颜延之在诔文中褒扬了陶渊明一生的品格和气节,但对他的文学成就,却没有充分肯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在他死后几十年里,没有得到充分的肯定和承认。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对陶渊明的诗文相当重视,爱不释手。萧统亲自为陶渊明编集、作序、作传。《陶渊明集》是中国文学史上文人专集的第一部,意义十分重大。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称赞"其文章不群,辞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如之京"。

        南朝时期,陶渊明的文学地位,虽得不到应有的肯定,但他的诗文作品,流传越来越广,影响越来越大。

        隋唐时期,有越来越多的诗人喜欢陶渊明的诗文,对陶渊明的评价越来越高。初唐王绩是位田园诗人,他像陶渊明一样,多次退隐田园,以琴酒自娱。

        唐朝的山水田园诗人孟浩然,对陶渊明十分崇拜,他在《仲夏归汉南寄京邑旧游》中写道:

        赏读《高士传》

        最佳陶征君,

        目耽田园趣,

        自谓羲皇人。

        李白《戏赠郑溧阳》

        陶令日日醉,不知五柳春。

        素琴本无弦,漉酒用葛巾。

        清风北窗下,自谓羲皇人。

        何时到栗里,一见平生亲。

        李白那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思想,和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杜甫《奉寄河南韦尹丈人》

        有客传河尹,逢人问孔融。

        青囊仍隐逸,章甫尚西东。

        鼎石分门户,词场继国风。

        尊荣瞻地绝,疏放忆途穷。

        浊酒寻陶令,丹砂访葛洪。

        江湖漂短褐,霜雪满飞蓬。

        牢落乾坤大,周流道术空。

        谬惭知蓟子,真怯笑扬雄。

        盘错神明惧,讴歌德义丰。

        尸乡馀土室,谁话祝鸡翁?

        白居易《访陶公旧宅》

        诗中先用"尘垢不污玉,灵凤不啄腥",颂扬陶渊明高尚的人格:

        垢尘不污玉,灵凤不啄膻。

        呜呼陶靖节,生彼晋宋间。

        心实有所守,口终不能言。

        永惟孤竹子,拂衣首阳山。

        夷齐各一身,穷饿未为难。

        先生有五男,与之同饥寒。

        肠中食不充,身上衣不完。

        连征竟不起,斯可谓真贤。

        我生君之后,相去五百年。

        每读五柳传,目想心拳拳。

        昔常咏遗风,著为十六篇。

        今来访故宅,森若君在前。

        不慕樽有酒,不慕琴无弦。

        慕君遗容利,老死此丘园。

        柴桑古村落,栗里旧山川。

        不见篱下菊,但余墟中烟。

        子孙虽无闻,族氏犹未迁。

        每逢姓陶人,使我心依然。

        白居易《效陶潜体十六首》

        先生去我久,纸墨有遗文。

        篇篇劝我饮,此外无所云。

        我从老大来,窃慕其为人。

        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中国古代的文人,有嗜酒的共性,这与陶渊明的影响是分不开的。白居易的这首诗就说得很明白:"其他不可及,且效醉昏昏。"

        两宋时期,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确定。欧阳修盛赞《归去来兮辞》说:"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欧阳修还说:"吾爱陶渊明,爱酒又爱闲"。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吾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过也"。苏东坡把陶诗放在李白、杜甫之上,有失公允,但他用"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八个字,概括陶诗的艺术风格,还是很准确的。苏东坡一生把陶渊明当成良师益友,不但 爱好 其诗,更仰慕他的为人。他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人贵真,诗亦贵真,诗真乃由人真而来,这就是陶诗具有经久不衰魅力的主要原因。晚年苏轼在《与苏辙书》中说:"深愧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

        "居高声自远",由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在北宋文坛上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极力推崇陶渊明,对进一步确定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无疑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南宋爱国诗人辛弃疾,在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中,把陶渊明引为知己。在《水龙吟》词中说:"须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凛然生气"。辛弃疾留下的词作626首,其中吟咏、提及、明引、暗引陶诗陶文的有60首,几乎每10首词中就有一首与陶渊明有关。辛弃疾在《念奴娇》中称:"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给予了陶渊明千古一人的最高评价。

        元朝、明朝和清朝,直至现代,沿袭了两宋对陶渊明的崇高评价。

        鲁迅先生曾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

        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陶渊明的不朽诗篇,陶渊明的伟大人品,影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苏东坡、辛弃疾等几代文人的思想和创作。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陶渊明的诗文,重在抒情和言志。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是田园诗的精品或极品。其中《少无适俗韵》,编在中学生的 语文 课本中。诗的抒情沁人心脾;诗的写景,豁人耳目。读过后叫人终生难忘。什么时候读,都是一种美的享受。

        作为身处晋末乱世的隐士,陶渊明晚年常与庐山中的释道交往,这是可以想象得到的事,但他们之间在思想上却未必志同道合。仔细研读过陶诗和了解诗人生平的人,都知道陶渊明是个外表恬淡静穆,而内心热情济世的无神论者。他少年时曾胸怀大志,接受儒家思想,希望建功立业。但在出仕了一个时期以后,现实使他感到失望,他不愿与当政的人同流合污,便选择了一条退隐归耕的道路。

        这时他又受到老庄哲学的影响。因为他有过以往文人多不曾有过的田园生活,并且亲自参加了劳动,与劳动人民有了接触,思想上不可避免地得到一些新的感受和启发,因而在崇尚骈俪陈旧文风的晋代,能创造出有独物风格的田园诗的新形式,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从少年时的"猛志逸四海",到老年时的"猛志固常在",始终对世事没有淡忘。他传世的名篇《桃花源记》,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就是他的隐居与饮酒,放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加以分析,也含有对当时黑暗统治表示一定程度的不满和反抗的意义在内。

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源自陶渊明的故事。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公元405年秋,陶渊明在彭泽当县令的时候,家里比较窘迫。在冬天的时候,浔阳郡的督邮刘云来检查公务,但是这个刘云却是个贪官,而陶渊明一向自视清高,更加蔑视权贵,不可能趋炎附势去讨好他。就在刘云想要为难他的时候,陶渊明长叹一声:“我不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人折腰!”(意思是我怎能为了县令的五斗薪俸,就低声下气去向这些小人贿赂献殷勤。)

       于是,就辞官去了,这就有了后来的《归去来兮辞》。

       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如下:

       一、历史典故

       晋代时期,著名的田园诗人陶渊明经过他人的举荐曾经在县衙里任过职,公元405年,他被任命为彭泽县令。有一年冬天,上级派来的督邮督察的时侯来到彭泽县,这名督邮手上握着权利,但品味很差,做人傲慢粗俗,刚一在彭泽住下来就马上叫县吏要去把县令找来见他。

       陶渊明平日里就不屑于功名利禄,但是身为县令却又不得不处理这种事务,只好动身前去应对。此时身边的县吏对他说这:“大人,面见督邮的时侯一定要身穿官服的,还要把大带束上,这是朝廷的规矩,要不然督邮可能会借此小事做你的文章,对大人实属不利啊。”

       陶渊明听后很生气,有种忍无可忍的感觉,他唉声叹气地说道:“我定不能为了五斗米向这种小人折腰。”说完他写了一封辞职信,并取出官印,然后就走了,这一任陶渊明只在彭泽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

       二、成语出处及释义

       出处:唐.房玄龄等《晋书.·陶潜传》潜叹日:“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释义: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比喻为人清高,有骨气,不为利禄所动。

成语的寓意及例句

       一、寓意

       "不为五斗米折腰”是一种气节,一种品格,被视为中国文人不事权贵的典范。在现实生活中任何的蝇头小利或者大笔的不义之财都不值得出卖人格。

       做人做事要有自己的原则,不能为了自己的前途去阿谀奉承那些有权势的人,为官清廉才能受民众的爱戴。自己才是自己人生的主人,或富贵或清贫,都由自己做主。

       二、例句

       1、做人要有自己的骨气,不为五斗米折腰,才算是真正的人。

       2、家里再穷,不为五斗米折腰,要自力更生。

       3、古人不为五斗米折腰,这个助教官儿,也不是我终身养老之事。

       今天的讨论已经涵盖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的各个方面。我希望您能够从中获得所需的信息,并利用这些知识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取得更好的成果。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讨论,请随时告诉我。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