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字典

莲曲李白_采莲曲白居易

1.白居易《莲曲》诗词注释与评析

2.莲曲 白居易拼音版

3.王昌龄的《莲曲》和白居易的《莲曲》这两首诗表现莲女形象的手法有何异同?请具体分析

4.王昌龄和白居易的《莲曲》在塑造莲女形象时手法有何异同?

莲曲李白_采莲曲白居易

莲曲古诗如下: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莲少女的绿色罗裙与荷叶融为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荷花中,相互映照。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莲曲》一诗通过描绘莲花池里面如芙蓉的莲少女,将莲女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描写为一个和谐的整体,表现出莲女天真浪漫、朝气蓬勃的性格。

全诗前两句“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又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幅美丽的图景。

尾句“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描写细腻入微,仿佛让读者身临其境地体会到了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公元822~824年)之时。此时的诗人远离朝堂,沉醉在旖旎的江南风光和与友人的诗酒酬和之中,生活轻松、舒心。无意间捕捉到一对年轻男女在荷塘上相遇的有趣一幕,便写下了此诗。

白居易《莲曲》诗词注释与评析

líng yè yíng bō hé zhǎn fēng ,

菱叶萦波荷飐风,

hé huā shēn chù xiǎo chuán tōng 。

荷花深处小船通。

féng láng yù yǔ dī tóu xiào ,

逢郎欲语低头笑,

bì yù sāo tóu luò shuǐ zhōng 。

碧玉搔头落水中。

1、白话译文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2、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出任杭州(公元822~824年)之时。此时,诗人远离上层政治集团的勾心斗角,沉醉在旖旎的江南风光和与友人的诗酒酬和之中,生活轻松、舒心。诗人无意间捕捉到一对年轻男女在荷塘上相遇的有趣一幕,随即创作了本诗。

莲曲 白居易拼音版

莲曲

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注释

飐:颤动,摇动。

搔头:古代女子头饰。

评析

女儿多情少年郎,古乐府歌辞多写此种题材。诗人以《莲曲》这一乐府旧题,仿乐府创作此诗,尤为清新可喜。前二句描写了莲女在荷花深处穿梭莲,微风拂过水面,荷叶翩翩舞动,“萦”“飐”“通”三词让整幅画面动感十足。后二句声色俱全,诗人抓住莲女遇情郎腼腆又害羞的情态,“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让人心动不已。落入水中的碧玉搔头,在读者心中荡起层层涟漪。体会人情之深,把握细节之精,让此诗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王昌龄的《莲曲》和白居易的《莲曲》这两首诗表现莲女形象的手法有何异同?请具体分析

莲曲白居易拼音版:?

cǎiliánqǔ;莲曲。

báijūyì(tángdài);白居易(唐代)。

língyèyíngbōhézhǎnfēng;菱叶萦波荷飐风,

héhuāshēnchùxiǎochuántōng;荷花深处小船通。

fénglángyùyǔdītóuxiào;逢郎欲语低头笑,

bìyùsāotóuluòshuǐzhōng; 碧玉搔头落水中。

赏析:

1、《莲曲》,乐府旧题,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莲女子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描写莲生活的诗歌很早就出现了,汉乐府中就有《莲曲》《江南可莲》”江南可莲,莲叶何田田!

2、白居易这首诗写莲少女的初恋情态,喜悦而娇羞,如闻纸上有人,呼之欲出。尤其是后两句的细节描写,生动而传神,如灵珠一颗,使整个作品熠熠生辉。

3、《莲曲》为民歌体裁,但是白居易没有落入俗套,在短短的四句二十八个字中,既写景,又写人,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层层深入,活灵活现。

4、此诗用乐府旧题写男女恋情,少女欲语低头的羞涩神态,以及搔头落水的细节描写,都自然逼真,意味无穷。犹如一卷望不尽的画面,使人百读不厌。?

作者: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王昌龄和白居易的《莲曲》在塑造莲女形象时手法有何异同?

莲曲

唐-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

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

闻歌始觉有人来。

注释: 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莲图画。一群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莲呢!这首诗写的是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白居易的《莲曲》则专在借荷写情上下了功夫:“菱叶萦波荷芰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诗中的重点已经不是艳丽的荷花,而是莲女遇到心上人,想说又不好意思说,只能用碧玉簪搔头的动作来掩饰自己纷乱的心情。仔细吟诵,真仿佛在密密匝匝的荷花丛中,听到了碧玉发簪的落水声。短短四句,竟然写出了微风荡荷,莲船行,莲女情思,玉簪落水,真可谓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了。

同:都用景物衬托出莲女的心灵外貌美。

异:王昌龄运用比喻的手法,将莲女比作娇嫩的莲花,表达对莲女的喜爱之情。

白居易则运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将莲女的形象神态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流露出喜爱之情

王昌龄诗运用了以景衬人和客观描写与主观感受相结合的写法;白居易诗则是用细节描写的方法,写出了少女的情态、笑貌和反映心理的动作。

两首诗中的莲少女都热爱劳动,辛勤劳作。相较之下王昌龄诗中少女美丽、欢乐,充满青春活力;而白居易诗中少女羞涩、纯真,情感真挚。

原诗:

《莲曲》唐代:王昌龄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释义:

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莲曲》唐代:白居易

菱叶萦波荷_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释义:

菱叶在水面飘荡,荷叶在风中摇曳荷花深处,莲的小船轻快飞梭。

莲姑娘碰见自己的心上人,想跟他打招呼又怕人笑话。便低头羞涩微笑,一不留神,头上的玉簪掉落水中。

扩展资料:

王昌龄莲曲,这首诗像一幅美妙的莲图画。一群莲的少女,她们的裙子绿得像荷叶一样,红润的脸颊与盛开的荷花相映增美,人荷相杂使人难以分清,歌声由池中传来,才知道她们穿行在荷花丛中莲呢!

这首诗写的是莲少女,但诗中并不正面描写,而是用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加以衬托描写。全诗生动活泼,富于诗情画意,饶有生活情趣。

白居易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位莲姑娘腼腆的情态和羞涩的心理。前两句写风中婀娜舞动的荷叶荷花,从荷花的深处有小船悠然划出,画面充满了动感。

“菱叶萦波荷_风”,在碧水荡漾一望无际的水面上,菱叶荷叶一片碧绿,阵阵清风吹来,水波浮动,绿叶随风摇摆,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正因为绿叶的摇动,才让人们看到了“荷叶深处小船通”。

荷花深处,暗示了荷花的茂盛、广阔,而“小船通”,则告诉读者有人有活动。这就像一组**长镜头,先见一片风光,然后将人物活动呈现在其中,给人以真切感。

百度百科——莲曲二首

百度百科——莲曲(白居易诗作)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