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字典

齐国成语典故辞典_齐国成语大全

1.长勺之战的成语典故

2.齐门挟瑟的成语典故

3.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4.“毋忘在莒”的成语典故

5.成语典故:齐桓公使管仲治国

6.发生于春秋时期的相关成语典故有哪些?

齐国成语典故辞典_齐国成语大全

春秋战国时期,给后世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成语故事和典故,比如:

1、成语:围魏救赵

战国时期,魏国大将庞涓带兵进攻赵国。齐将孙膑为解赵国之围,带兵去进攻魏国都城大粱,魏将庞涓不得不带兵回援,在途中又中了齐军的埋伏。赵国之围被解。

2、成语:卧薪尝胆

吴国打败越国后,吴王夫差强迫越王勾践和夫人为其驾车养马,打扫官室。他们忍受各种屈辱,三年以后,才被遣送回国。勾践立志雪耻,在室内悬挂苦胆,坐卧都要舔尝,自问道:“你忘了亡国之耻了吗?”勾践经过长期准备,终于灭掉了吴国。

3、成语:图穷匕现

荆轲称要向秦王赢政献上督亢地区的地图,当打开地图时,荆轲抓起卷在地图中的匕首,向秦壬刺去。秦王大惊,猛地挣脱。荆轲被秦的武士所杀。

4、成语:朝秦暮楚

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国相争频繁,各诸侯国视利害所重,时而助秦,时而助楚。

5、成语:问鼎中原

楚庄王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问九鼎的大小轻重。

另外还有如老马识途,纸上谈兵等。

  延伸:

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经过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形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诸侯强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三家分晋:

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

田氏代齐:

三家分晋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了田氏齐国。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公元前4世纪中期,齐国军师孙膑以“围魏救赵”的巧计在桂陵和马陵两地大败魏国主帅庞涓,魏国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

公元260年,秦、赵于长平交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军的进攻。

战国兼并战争的实质:

封建地主之间的争夺土地人口兼并战争。在兼并战争中,诸侯国不断减少,为后来秦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基础。

长勺之战的成语典故

 《庄子》里有什么 成语 典故 呢?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庄子》里的 成语典故 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庄子》里的成语典故1:朝三暮四

 这个 故事 源于《庄子*齐物论》。

 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

 其实橡子的总数没有变,只是分配方式有所变化,猴子们就转怒为喜。那些追求名和实的理论家,总是试图区分事物的不同性质,而不知道事物本身就有同一性。最后不免象猴子一样,被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所蒙蔽。

 朝三暮四的原意是指实质不变,用改换名目的方法使人上当。宋《二程全书?遗书?十八?伊川先生语》:?若曰圣人不使人知,岂圣人之心是后世朝三暮四之术也?遗憾的是,后来应用这个成语的人,并不十分清楚朝三暮四的出处,把它和?朝秦暮楚?混淆了。而后者指的是战国时期,秦、楚两大强国对立,有些弱小国家一会儿倒向秦国,一会儿倒向楚国。就象十年前美苏争霸时期,有些非洲国家时而倒向美国,时而倒向苏联。朝三暮四本来与此无关,但以讹传讹,天长日久,大家也就习惯把?朝三暮四?理解为没有原则,反复无常了。

 《庄子》里的成语典故2:成者英雄败者贼

 这个故事出于《庄子*盗跖》。

 在春秋这个社会(其实不限于春秋),小的盗贼被抓起来,而窃国大盗却成了诸侯。齐桓公小白杀了他的哥哥才当上齐国的国君,当上国君后又把嫂子据为己有。对这样的人,著名的贤人管仲却心甘情愿地辅佐他。齐国的大臣田常杀死了齐王,窃取了齐国,自己当了齐王。对这样的窃国大盗,圣人孔子也毫无愧色地接收了田常送给他的钱。要是议论起来,这种事情真是让人不足挂齿,可是连圣贤都对他们没有非议。其实这事有什么奇怪呢?《尚书》上说:?孰恶孰美?成者为首,不成者为尾。?

 在后来的社会也是这样。北宋苏轼在《孔北海赞序》中说:?世以成败论人物,故(曹)操得在英雄之列。?可惜的是,庄子、苏轼这样的大声疾呼不常听到。与此相对的一个成语是?不以成败论英雄?。作此呼吁者多半是失败的一方。国民党被打败,逃到台湾。台湾的报纸议论起来,就经常用?不以成败论英雄?这个词。

 实际上,公平地说,庄子的观点有点脱离实际。俗话说?时势造英雄,而非英雄造时势?,英雄也好,平民也罢,都不能脱离当时的 历史 去看待他们,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四明,肯定觉得技术落后而不是先进,可在当时的科学环境下,是非常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看这些英雄们是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对当时和后代的人民大众是否做出了大的贡献。

 《庄子》里的成语典故3:无中生有

 道家认为世间万物都是从?无?开始的。从?无?生出?有?,又从?有?发展成万物。《庄子*齐物论》指出,小到生命,大到宇宙,都有一个开始,在开始之前有一个未曾开始的开始,还有连未曾开始都未曾开始的开始。宇宙之初的形态是?有?,在?有?之前是?无?,还有连?有?和?无?都没有的?无?。忽然间有了?无?,不知道?有了?无?到底是?有?呢还是?无?。

 这话听起来有点玄。不过老子早就说过:?玄而又玄,众妙之门。?道家认为:?天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应用到《易经》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直至无穷。但是事物一开始,首先是?无中生有?。

 庄子的?无中生有?理论,和现代的宇宙大爆炸理论有相似之处。大爆炸理论认为大爆炸是宇宙的起源,也是时间和空间的开始。在此以前(其实没有什么以前),一切都是?无?。

 道家对?无?非常看重。老子曾说:一个车轮有三十根辐条,可是中间必须空出来,才好安放车轴。中间空出来的地方,看起来什么也没有,可是正因为那儿什么也没有,才有放置车轴的用处。一座房子中间必须留有空间,人才能住进去。这个空间仿佛什么也没有,可是如果没有这个?什么也没有?的空间,房子就不叫房子了。正是这个空间,使房子具有了人们建筑它时所要求的功能。事实上,房子的功能就在这个?无?上。

 ?无中生有?本来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后来人们用它的字面意思,一般把无中生有形容为胡说八道。庄子对此也无可奈何。

齐门挟瑟的成语典故

长勺之战的成语典故如下:

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战役起因:

齐襄公于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年底被公孙无知暗杀,月余后 (前685年春季)公孙无知亦被国人所杀。公子纠及公子小白各自从鲁国及莒国返国。小白先至即位,是为齐桓公。

鲁庄公为护送公子纠回国,与齐军战于干时而大败 ,仅以身免。齐国随后再进攻鲁国。

战役背景:

自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起,中国历史进入了诸侯兼并、大国争霸的春秋时代。齐国和鲁国都是西周初年分封的重要诸侯国,又互相毗邻,在当时的动荡局面下,不免发生各种矛盾,而矛盾冲突的激化,又势必造成两国间兵戎相见的结果,长勺之战正是这一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春秋时期的鲁国据有今山东西南部地区,都城曲阜(今山东曲阜),历经鲁公伯禽、考公酋、炀公熙、幽公宰、魏公晞、厉公擢、献公具、真公濞,一直都是周室强藩,震慑并管理东方,充分发挥了宗邦的作用。此时的鲁国“奄有龟蒙,遂荒大东。至于海邦,淮夷来同”,其国力之强。

使得国人和夷狄之民“莫我敢承”、“莫不率从”。但是疆域和国力较之齐国,均处于相对的劣势。

齐国早在西周时期已出现,当时周武王为了酬谢为周朝的功臣和宗室,大行封建制度,首封身为师父的功臣吕尚于营丘,国名为齐。因国君为姜姓吕氏,故又称为姜姓吕氏齐国, 史称吕齐。太公东去就国,近邻的夷人莱侯率军与太公争夺营丘。太公至营丘后,因应当地风俗,简化礼节而修政。发展工商业,利用当地鱼盐之利,人口大增,使齐国成为大国。

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典故

  典源出处

 唐·韩愈 《答陈商书》:“齐王好竽,有求仕于齐者,操瑟而往,立王之门三年不得入。叱曰:‘吾瑟鼓之,能使鬼神上下,吾鼓瑟,合轩辕氏之律吕。”客骂之曰:‘王好竽,而子鼓瑟,虽工,如王不好何?’是所谓工于瑟而不工于求齐也。”

  释义用法

 齐王喜好吹竽,有善于弹瑟的人去齐国求仕,等了三年都没有见到齐王。后以此典表示虽有才能却得不到赏识。

  用典形式

 齐人好竽 宋·黄庭坚:“楚客虽工瑟,齐人本好竽。”

 齐门挟瑟 清·郁植:“齐门挟瑟嗟徒工,独立荒郊泪如霰。”

 瑟向齐门 清·孙旸:“瑟向齐门知不好,履穿东郭自安贫。”

 鼓瑟吹竽 清·赵执信:“鼓瑟吹竽岂自由,少年卤莽长年羞。”

 操瑟入齐 宋·王安石:“先生善鼓瑟,齐国好吹竽。操瑟入齐人,雅郑亦复殊。”

 齐门羡竽工 清·陆宗潍:“楚国谁能为玉泣,齐门何竟羡竽工。”

 齐好竽尚在 宋·罗绮:“齐好无移竽尚在,秦酬有爽璧终全。”

“毋忘在莒”的成语典故

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

盟:盟约,盟誓。

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

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兵车之会:春秋时齐桓公争霸,屡次与诸侯会盟,其中在鲁僖公年间的四次,齐国带有军队,你为“兵车之会”。

杀妻求将:春秋时,吴起杀掉妻子以求得到鲁国的信任和重用。

比喻为了追求名利而不惜做灭绝人性的事。

伯玉知非: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

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彩衣娱亲:传说春秋时有个老菜子,很孝顺,七十岁了有时还穿着彩色衣服,扮成幼儿,引父母发笑。

后作为孝顺父母的典故。

吹箫乞食:原指伍春秋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

后指沿街乞讨。

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

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

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匪夷匪惠:夷:殷末周初的伯夷。

惠:春秋时鲁国的柳下惠。

既不是伯夷,又不是柳下惠;不具备这两位贤人的品德。

形容才德不高而又驾驭的人。

割臂之盟:割臂:刺破胳臂。

盟:盟约,盟誓。

原指春秋战国时鲁庄公与孟任割破胳臂,订下婚约。

后泛指用割破手臂立誓宁约(指男女秘订婚约)

管鲍之交:春秋时,齐人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

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

季孟之间:这里指春秋时鲁国三家大贵族中势力最大的季氏和势力最弱的孟氏。

指在季、孟两者之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九原可作:九原: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九原,因称墓地;作:起,兴起。

设想死者再生。

犒赏三军:犒:以财物或食物慰劳、鼓励。

三军:春秋时称中军、左军、右宫为三军;后统称军队。

现指陆、海、空三军。

指奖赏、慰劳军队将士。

轮扁斫轮:轮扁:春秋时齐国有名的的造车工人;斫轮:用刀斧砍木制造车轮。

指精湛的技艺。

暮虢朝虞:春秋时晋国道虞国去打虢国,打下虢国之后,在归途中又把虞国灭了。

比喻覆灭变迁的迅速。

城北徐公:原指战国时期齐国姓徐的美男子。

后作美男子的代称。

管鲍分金:管:管仲。

鲍:鲍叔牙,战国时齐国的名相。

金:钱财。

比喻情谊深厚,相知相悉。

墨守成规:墨守:战国时墨翟善于守城;成规:现成的或久已通行的规则、方法。

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望帝啼鹃:相传战国时蜀王杜宇称帝,号望帝,为蜀治水有功,后禅位臣子,退隐西山,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常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

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

下里巴人:原指战国时代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

比喻通俗的文学艺术。

先自隗始:隗:指战国燕人郭隗;始:开始。

以先任用我郭隗为开端。

表示自我推荐。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较高级的歌曲。

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郢书燕说:郢:春秋战国时楚国的都城;书:信;燕:古诸侯国名;说:解释。

比喻牵强附会,曲解原意。

远交近攻:联络距离远的国家,进攻邻近的国家。

这时战国时秦国取的一种外资策略。

后也指待人处世的一种手段。

朝秦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

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

比喻人反复无常。

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纵横捭阖: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

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

成语典故:齐桓公使管仲治国

? 勿忘在莒jǔ,汉语成语,意思是比喻“不忘本”。出自《吕氏春秋·直谏》。

? 在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小白,曾去莒国避难,一心想成就一番霸业,勤学苦练,广揽贤能。成为国君之后,他选贤任能,改革齐政,使国富兵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春秋时期的五霸之首。“九合诸侯”是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结盟,齐桓公也是历史上第一个盟主。

在治理国家过程中,以管仲为首的扶臣常提醒齐桓公,毋忘在莒,毋忘初衷,毋忘峥嵘岁月,对齐桓公成就大业,起到了很大作用。

莒,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境内。莒为地名,始自原始社会东夷民族的莒部落。考古发现也证实莒地在新石器时代就建立了大规模的部落王国。夏为莒部落,商属姑幕国,周为莒子国。据《春秋》记载,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国疆域相当辽阔,拥有介根等三十一个城邑,大体相当于今东临黄海,北到山东省胶州、高密,西到昌邑、蒙阴,南到苍山、郯城、临沐和江苏省赣榆的范围。在春秋初从计(在今山东省胶州市西南)迁莒后,国势强盛,不断与齐、鲁、晋会盟,对周围小国征战。

该典故中,鲍叔牙说:“使公毋忘出如莒时也”。讲的是这样一段往事:春秋时期,齐襄公昏庸,齐国发生内乱,公子小白为逃避杀身之祸,在鲍叔牙的保护下,逃到莒国的姥姥家避难。齐襄公去世后,小白历经艰险回齐国做了国君,他就是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这便是著名历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来。

到春秋中后期,因屡遭征伐,莒国疆域日小。战国时期,前431年为楚所灭(另说齐先灭莒,后又为楚所取)。后属齐地。前350年,齐国修建长城,经莒境东莞北部山岭至琅球入海。前284年,燕将乐毅率五国联军伐齐,攻克齐都临淄,七十余城沦陷,唯莒与即墨二城未被攻占,齐闵王出奔莒城,次年被杀。其子法章在莒被拥立为襄王,率众保莒城以拒乐毅。田单坚守即墨,后来燕军被田单的火牛阵所破,夺回了七十余城,襄王守莒而最终复国。

? 警示我们:“毋忘在莒”,就是不要忘本,不要忘记了你过去的奋斗历史,遇到过的艰辛。

所以,不管你未来怎么成功,怎么发达了,都不能忘本,不能忘记初心啊。

?

?

发生于春秋时期的相关成语典故有哪些?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

 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遂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

白话翻译

 齐桓公命令管仲管理国政,管仲回答说:“地位低的人不能统治地位高的人。”桓公任命管仲作上卿,可是齐国还不太平。桓公说:“国家因为什么缘故还不太平呢?”管仲回答说:“贫穷的人不能差遣富有的人。”桓公赐给他齐国一年的货物税,可是齐国还不太平。

 桓公说:“国家因为什么缘故还不太平呢?”管仲回答说:“跟君主关系疏远的人不能控制跟君主关系亲近的人。”桓公升他到极高的地位,尊称他为仲父,齐国就变得国家太平,人民安乐,终于成了全天下诸候的领袖。孔子说:“冯管仲那么有才干,若是他得不到这三种权柄啊,那么也就不能使他的君主面对著南方成为诸候的领袖啦。”

--------------------------------------------------------------------------------

DUKE HUAN OF QI ORDERS GUAN ZHONG TO ADMINSTER THE AFFAIRS OF STATE

 Duke Huan of Qi ordered Guan Zhong to administer the affairs of state. Guan Zhong responded, saying:“ Those of inferior status cannot rule over those of superior status.” Duke Huan ointed Guan Zhong the chief minister, and yet the state of Qi was not peaceful and orderly. Duke Huan said:“ Why is the state not yet peaceful and orderly?” Guan Zhong responded, saying:“ The poor cannot order about the rich.” Duke Huan bestowed on him the revenues from the commodity tax of Qi for one year, yet the state was not peaceful and orderly.

 Duke Huan said:“ Why is the state not peaceful and orderly?” Guan Zhong responded, saying:“ A person distant from the ruler cannot control those who are close to the ruler.” Duke Huan raised him to a most high position, and honored him by calling him Uncle Zhong. Thereupon the state of Qi became very peaceful and prosperous, and in the end gained hegemony over all the world. Confucius said: “Even a person of Guan Zhong's ability, had he not oained these three kinds of power, would not he been able to he his ruler face the south and acclaimed the overlord of the feudal princes.”

1、烽火戏诸侯:西周末代君主幽王妃褒姒不爱笑,为了取悦她,周王命令燃烽火,在古代烽火是用来报告敌情的,当烽火燃烧后,各地诸侯率兵纷纷赶到京城,幽王和褒姒在城头望着疲惫受骗的将士,拍手大笑。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幽王派人点燃烽火,诸侯没有再来救援,结果西周灭亡,幽王被杀。

2、管鲍之交:鲍叔牙和管仲都是春秋时期很有才能的人,少时二人经商分利时,管仲曾欺哄鲍叔牙,多分给自己一些,鲍叔牙则因他家贫,不以为言。后来,两个好友分属齐国两个敌对的政治势力,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失败身亡,管仲被囚身问罪。鲍叔牙劝说桓公,立管仲为相。管仲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后以“管鲍之交”指好友相互信任,不计得失。

3、退避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春秋时,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国国君设宴款待他,问他将来怎么样报答,他说:“若以君之灵,得返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退避三舍。”后来已估晋君的重耳果然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后以“退避三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

4、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载:战国时,齐威王沉湎于酒色,国政混乱,诸侯并侵,危在旦夕,而左右大臣又不敢劝谏。滑稽善辩的淳于髡(kǚn),知道齐威王爱听隐语,便去对齐威王说:“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不鸣,王知此鸟何也?”齐威王知道这是在讽谏自己,便说道:“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从此以后,齐威王励精图治,亲自率兵应战,夺回了失去的国土。后以“一呜惊人”比喻平时默默无闻,一干就有惊人的成绩。

5、一毛不拔:《孟子.尽心上》载:战国时,墨子主张“兼爱”,而杨朱却反对“兼爱”,主张“为我”,提倡个人利已主义,孟子批评杨朱说:“杨朱主张为我,如果拔他身上的一根毛对天下有利,他也不干。”后以“一毛不拔”形容极端吝啬自私。

6、一暴十寒:《孟子.告子上》载:战国时,齐宣王昏庸无能,常被宫中的坏人所利用。孟子几次游说之,也不起作用。有人埋怨孟子没有好好地规劝他,孟子打比方辩解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未有能生者也。”暴:晒;寒:冻。后以“一暴十寒”比喻做事无恒心,努力少,懈怠多。

7、卧薪尝胆:《史记.越王句践世家》载:春秋时,越国被吴王打败,越王句践立志报仇。为了激励斗志,他把苦胆悬于坐卧处,吃饭睡觉前都要尝尝苦胆。经过长期准备,终于打败了吴国。此处不载卧薪事,“卧薪尝胆”一词出自苏轼的《拟孙权答曹操书》。卧薪:睡在柴草上。后以“卧薪尝胆”形容刻苦自励,立志为国报仇雪耻。

8、纸上谈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少年熟读兵书,善于谈兵,连父亲赵奢也问不倒他。后来代替廉颇做赵国大将,只按书本,不会变通,在长平之战中被秦将白起打败,士兵被坑埋达四十万人。后以“纸上谈兵”比喻空谈理论,不解决实际问题。

9、 围魏救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战国时,魏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率军救赵。田忌用军师孙膑之计,乘魏国国内部空虚而引兵攻魏。魏军回救本国,齐军半路截击,魏军大败,从而解了赵国之围。后来军事上把围攻来犯之敌的后方据点,迫使其撤兵,从而取胜的策略叫做“围魏救赵”。

10、 老马识途:《韩非子.说林上》载:春秋时,齐桓公、管仲带兵讨伐孤竹国,归途迷路。管仲建议说:“老马的智慧可以利用。”于是选了几匹老马头前引路,兵将随其后,从而找到了归途。后以“老马识途”比喻经验丰富者能在工作中发挥引导作用。

11、 朝秦暮楚:出处: 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

12、 朝三暮四:《庄子.齐物论》载寓言故事:养猕猴的老人在分给猕猴栗子时,说早上给三个,晚上给四个,众猕猴都生气发怒;老人改说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众猕猴都高兴起来。后以“朝三暮四”表示以诈术欺人;或表示变化多端,反复无常。

13、 晏子使楚:晏子出使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当然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手下的人说;“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生长在淮南就是橘,生长在淮北就是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的果实的味道却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楚国的水土会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14、 东施效颦:《庄子.天运》载:传说春秋时越国美女西施因为胸部疼痛而捧心皱眉。她的邻居中有个丑女见了,觉得那样很美,也学着捧心皱眉。人家见了都躲到一边不愿意看她。后来有就称这个丑女为东施,并用“东施效颦”比喻不知人家好在哪能里,自己又没有条件而盲目模仿。

15、 东食西宿:《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风俗通》载寓言故事: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的儿子貌丑而家富,西家的儿子貌美而家贫。父母不能定夺,便让女儿自己拿个主意。女儿说:“我想在东家吃,在西家宿。”后以“东食西宿”比喻多方谋取,贪得无厌,贪利求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