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字典

成语典故精粹2最新版本_成语典故精粹2电子版

1.成语集锦与练习答案

2.有关历史故事的的成语

3.濯足濯缨典故

4.自强不息成语的解读

5.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

成语典故精粹2最新版本_成语典故精粹2电子版

1、斗折蛇行

释义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例句崇山峻岭之中,一条小路斗折蛇行,依稀可辨。

2、峰回路转

释义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例句逆境中的他始终没有放弃努力,仍满怀信心,期待着峰回路转的那一天。

3、蜂房水涡

释义蜜蜂的巢和水的漩涡。比喻宫殿楼台的布局曲折回旋,多且密。

例句廊腰缦回,檐牙高啄,蜂房水涡,几千万落。

4、路转峰回

释义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例句山上古木参天,路转峰回,清泉涓涓,萦绕寺前。

5、千回百转

释义形容反复回旋或进程曲折。

例句走过万水千山,也曾千回百转,道路坎坷曲折,人生历练风雨,看透世间百态,领悟生活真谛,父爱厚重如山。

扩展资料

1、斗折蛇行出处: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峰回路转例句:在曲回的山路行走,峰回路转,一座亭子如同鸟翼展开在山头,令人眼睛一亮。

3、蜂房水涡出处:唐·杜牧《阿房宫赋》:“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4、路转峰回出出处:出处唐·陈子昂《入东阳峡与李明府舟前后不相及》:“风烟犹可望,歌笑浩难闻。路转青山合,峰回百日曛。”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5、千回百转出处:元·范居中《秋思》:“我这里千回百转自彷徨,撇不下多情数桩。”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斗折蛇行;百度百科:峰回路转;百度百科:蜂房水涡;百度百科:路转峰回;百度百科:千回百转

成语集锦与练习答案

1. 表示道路曲折的成语

表示道路曲折的成语有斗折蛇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9b9ee7ad9431333365666261行,荆棘载途,峰回路转 ,千回百折 ,百折千回。

一、斗折蛇行 [ dǒu zhé shé xíng ] 1. 解释: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

形容道路曲折蜿蜒。2. 出自: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二、荆棘载途 [ jīng jí zài tú ] 1. 解释:满路都是荆棘。比喻环境困难,障碍很多。

2. 出自:《左传·襄公十四年》:“乃祖吾离被苫盖,蒙荆棘,以来归我先君。”孔颖达疏:“言无道路可从,冒榛薮也,说其穷困之极也。”

3. 示例:山有芝也,亦可也。荆棘载途,何可扫也? ◎清·周茂兰《追和芝歌》三、峰回路转 [ fēng huí lù zhuǎn ]1. 解释: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

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2. 出自: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三九·醉翁亭记》:“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3.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指转折点四、千回百折 [ qiān huí bǎi zhé ] 1. 解释:形容文艺作品或歌声、乐曲跌宕婉转。

也形容事态的发展、前进的历程弯弯曲曲,很不顺利。2. 出自:清·郑燮《潍县署中与舍弟书·五》:“百川时文,精粹湛深,抽心苗,发奥旨,绘物态,状人情,千回百折,而卒造乎浅近。”

五、百折千回 [ bǎi zhé qiān huí ] 1. 解释:形容经过种种曲折和纡回。2. 出自:赵朴初《与日本佛教友人谈时事为拈一偈》:“百折千回心不退,无畏方能施无畏。”

2. 描写路途艰难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饱经风霜: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

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饱经风雨:指经历过许多艰难困苦。

同“饱经风霜”。饱经霜雪:饱:充分;经:经历;霜雪:比喻艰难困苦。

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

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备尝艰苦:备:全、尽;尝:经历。

受尽了艰难困苦。备尝艰难:备:全、遍;尝:经历。

指受尽了艰难困苦。备尝辛苦:备:尽、全。

尝:经历。受尽了艰难困苦。

被苫蒙荆:苫:用草编成的帘子、垫子等草制品。披草苫,裹荆棘。

泛指受尽艰难,吃尽苦头。筚路褴褛:形容开创新事业的艰难。

同“筚路蓝缕”。不避艰险:不畏惧艰难险阻。

不食周粟: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

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穿荆度棘:穿越荆棘丛生处。

比喻多经艰难路途。创业维艰:开创事业是艰难的。

爨桂炊玉:爨:炊。柴禾难得如桂木,米价贵得如珠玉。

形容物价昂贵,生活艰难。寸步难行:连一步都难以进行。

形容走路困难。也比喻处境艰难。

寸步难移:连一步都难移动。形容走路困难。

也比喻处境艰难。刀山血海:比喻极其危险和艰难的地方。

倒悬之患:倒悬:头向下、脚向上悬挂着。比喻极其艰难、危险的困境。

登山涉水:爬山过水。比喻历尽艰难。

滴水石穿:水不停往下滴,能将石头洞穿。比喻只要坚持不懈,微薄之力最终能完成巨大艰难的事情。

砥柱中流:就象屹立在黄河急流中的砥柱山一样。比喻坚强独立的人能在动荡艰难的环境中起支柱作用。

颠沛流离:颠沛:跌倒,比喻穷困,受挫折;流离:浪落。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颠仆流离: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同“颠沛流离”。

东踅西倒:形容行走艰难。动而得谤:一有举动,就要遭到诋毁。

形容处境艰难。风霜雨雪:比喻经历了种种艰难困苦。

赴蹈汤火:赴:前往;蹈:踩;汤:热水。形容不畏艰难险阻,奋不顾身。

甘之如饴: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

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感戴二天:形容那些把人从危险、艰难、疾病当中挽救出来的人。

孤臣孽子:孤臣:封建朝廷中孤立无援的远臣;孽子:妾所生的庶子。比喻遭遇艰难困苦的人。

孤魂野鬼:比喻没有依靠,处境艰难的人。关山阻隔:关隘山岭阻挡隔绝。

形容路途艰难,往来不易。行不得也哥哥:鹧鸪叫声的拟意,表示行路艰难。

蒿目时艰:蒿目:极目远望;时艰:艰难的局势。指对时事忧虑不安。

患难之交:交:交情,朋友。在一起经历过艰难困苦的朋友。

火山汤海:比喻艰难危险。棘刺母猴:棘:多刺的植物。

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猕猴。形容欺骗的勾当或艰难的事业。

艰苦创业:艰难困苦地创办事业。艰苦奋斗:不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

艰难竭蹶:竭蹶:赶路跌跌撞撞的样子,引伸为资财匮乏。形容收入少,生活艰难。

荆棘满途:荆棘遍地。比喻世道艰难。

精禽填海:精禽:传说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灵魂化作精卫鸟,常衔西山木石填东海。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精卫填海: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久经风霜: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举步维艰:指处境或行动十分艰难。

苦尽甘来:甘:甜,比喻幸福。艰难的日子过完,美好的日子来到了。

苦尽甜来:艰难的日子过完,美好的日子来到了。来之坎坎:坎:陷。

比喻进退都很艰难。轹釜待炊:刮锅有声,等待烧火做饭。

形容生活艰难。粮尽援绝:粮食用尽,援兵断绝。

比喻战斗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流离颠顿: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同“流离颠沛”。流离颠沛:由于灾荒或战乱而流转离散。

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流离颠疐:形容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同“流离颠沛”。流离琐尾:流离:枭的别名;琐尾:细小时美好。

枭细小时怪可爱,长大后却非常丑恶。比喻处境由顺利转为艰难。

扪参历井:参、井,皆星宿名,分别为蜀秦分野。指自秦入蜀途中,山势高峻,可以摸到参、井两星宿。

形容山势高峻,道路险阻。亦形容世路艰难。

磨杵成针: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末路之难: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

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鲇鱼上竿:比喻上升艰难。同“鲇鱼上竹竿”。

鲇鱼上竹竿:俗说鲇鱼能上竹竿,但鲇鱼黏滑无鳞,爬竿毕竟困难。后以之比喻上升艰难。

鲇鱼缘竹竿:比喻上升艰难。同“鮎鱼上竹竿”。

啮雪餐毡:比喻困境中的艰难生活。怕风怯雨:怯:害怕。

形容人害怕艰难。

3. 形容道路曲折的成语

形容道路曲折蜿蜒的成语只有:峰回路转、蛇行斗折、百折千回。

1.峰回路转是一个成语,读音是fēng huí lù zhuǎn,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比喻事情经历挫折、失败后,出现新的转机。

也指转折点。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出自北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2.斗折蛇行出自唐代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用来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释 意: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爬行那样弯曲。解 释:斗折:像北斗七星那样曲折。

蛇行:像蛇爬行一样弯曲。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斗:指北斗七星出 处: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3.百折千回,读音是bǎi zhé qiān huí,汉语成语,意思是经过种种曲折和纡回。

出自《与日本佛教友人谈时事为拈一偈》。

4. 形容道路曲折蜿蜒的成语

关于曲折的成语及解释如下:百折千回:形容经过种种曲折和纡回。

笔笔直直:非常直,没有曲折、弯弧或棱角。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

大费周折:周折:曲折,不顺利。指事情复杂,办起来非常困难。

斗折蛇行: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

形容道路曲折蜿蜒。峰回路转: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

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蜂房水涡:蜜蜂的巢和水的漩涡。

比喻宫殿楼台的布局曲折回旋,多且密。旮旮旯旯:房屋、庭院、街道的所有角落及曲折隐蔽之处。

宦海浮沉:宦海:旧指官场。指官场生涯曲折复杂,变化不定。

艰难曲折:困难和曲折。路转峰回: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

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旁敲侧击:侧:旁边;击:敲打。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加以讽刺或抨击。七拐八弯:形容曲折回旋。

千回百转:形容反复回旋或进程曲折。千回万转:形容经过很多曲折或反复考虑。

千磨百折:形容受磨难、遭曲折之多。曲尽其巧:曲:委婉细致。

曲折而委婉地将其中的奥妙之处充分表达出来。曲尽其态:曲:委婉细致。

曲折委婉地充分表达其姿态。形容表达技巧非常高明。

取瑟而歌:瑟:弦乐器。弹瑟歌唱。

比喻用曲折的方式表达情意。犬牙交错:错:交叉,错杂。

比喻交界线很曲折,象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5. 形容道路曲折蜿蜒的成语

斗折蛇行

斗折蛇行:dǒu zhé shé xíng

[成语解释]斗折:像北斗星的排列一样曲折。像北斗星一样弯曲,像蛇一样曲折行进。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典故出处]唐·柳宗元《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漂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常用程度]生僻

[感 *** 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道路曲折蜿蜒

[成语结构]联合式

[产生年代]古代

6. 形容非常须利毫无波折或挫折的成语

百事大吉:指一切顺利;平安无事。

阪上走丸:阪:斜坡;丸:弹丸。象在斜坡上滚弹丸。

比喻形势发展迅速或工作进行顺利。兵不接刃:作战时兵器没接触。

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兵未血刃:犹兵不血刃。

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兵无血刃:指战事顺利,未经交锋或激战而取得胜利。

步步登高:登:升。一步步地升高。

多形容仕途顺利,职位不断高升。财运亨通:亨:通达,顺利。

发财的运道好,赚钱很顺利。畅行无碍:毫无阻碍地通行或流通。

多指事情能顺利地进行。希望可以帮到你。

满意请纳,谢谢~。

有关历史故事的的成语

〖不加思索〗 成语典故: 包公将轿内随行纸墨笔砚,叫包兴递与妇人另写一张,只见不加思索,援笔立就,呈上。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95回

〖秉正无私〗 成语典故: 闻得包公秉正无私,不畏权势。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十二回

〖手脚干净〗成语典故: 办社务的干部,手脚干净,青天包公啊! 傅晓航《九只小鸭子》

〖蛇眉鼠眼〗 成语典故: 包公见他兔耳莺腮,蛇眉鼠眼,已知是不良之辈。 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三十九回

〖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成语典故: 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别人计较享受的优劣,而同别人比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论***员的修养》

〖各有利弊〗 成语典故: 这些办法,这些道路,对我们当时情况又各有利弊。 《论党内斗争》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成语典故: 这种人的脑筋,浸透着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他相信这样的话:‘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他甚至用这一大套剥削阶级的话,来为他的自私自利和个人主义辩护。 《论***员的修养》

〖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成语典故: 中国有两句谚语:‘谁人背后无人说,那个人前不说人?’‘任从风浪起,稳坐钓鱼船。’ 《论***员的休养》

〖逃避现实〗 成语典故: 不能不顾现实,更不能逃避现实,也不能向丑恶的现实投降。 《论***员的修养》

〖有色眼镜〗 成语典故: 你们的报道一定要真实,不要加油加醋,不要戴有色眼镜。 《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濯足濯缨典故

关于历史典故的成语 :

卧薪尝胆、负荆请罪、望梅止渴、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完璧归赵、三顾茅庐、草木皆兵、围魏救赵、指鹿为马、唇亡齿寒、纸上谈兵。下面对其中部分的典故进行说明:

草木皆兵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

公元383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的前秦皇帝苻坚,率领90万兵马,南下攻伐东晋。东晋王朝任命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率领8万精兵迎战。

秦军前锋苻融攻占寿阳(今安徽寿县)后,苻竖亲自率领八千名骑兵抵达这座城池。他听信苻融的判断,认为晋兵不堪一击,只要他的后续大军一到,一定可大获全胜。于是,他派一个名叫朱序的人去向谢石劝降。

朱序原是东晋官员,他见到谢石后,报告了秦军的布防情况,并建议晋军在前秦后续大军未到达之前袭击洛涧(今安徽淮南东洛河)。谢石听从他的建议,出兵偷袭秦营,结果大胜。晋兵乘胜向寿阳进军。

苻坚得知洛涧兵败,晋兵正向寿阳而来,大惊失色,马上和苻融登上寿阳城头,亲自观察淝水对岸晋军动静。当时正是隆冬时节,又是阴天,远远望去,淝水上空灰蒙的一片。仔细看去,那里桅杆林立,战船密布,晋兵持刀执戟,阵容甚为齐整。他不禁暗暗称赞晋兵布防有序,训练有素。

接着,苻坚又向北望去。那里横着八公山,山上有八座连绵起伏的峰峦,地势非常险要。晋兵的大本营便驻扎在八公山下。随着一阵西北风呼啸而过,山上晃动的草木,就像无数士兵在运动。苻坚顿时面如土色,惊恐地回过头来对苻融说:“晋兵是一支劲敌,怎么能说它是弱兵呢?”

不久,苻坚中谢玄的计,下令将军队稍向后退,让晋兵渡过淝水决战。结果,秦兵在后退时自相践踏,溃不成军,大败北归。

这一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安居乐业

出处《老子》

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释义 表示生活美满、安定。

故事 春秋时,有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他姓李,名耳,字 聃。据说他刚生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白头发。白胡子的小老头儿; 所以人们称他“老子”;还说他是在一棵李树下出世的,所以姓李;又 因为他耳朵长得特别大,所以名“耳”。其实,老子是人们对他的尊 称。 老于对当时的现实不满,并反对当时社会上出现的革新浪潮, 想走回头路。他怀恋着远古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 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们带来了痛苦,所以渴望出现“小国寡 民”的理想社会。 老于是这样描绘他所设想的“小国寡民”社会的: 国家很小,人民稀少。即使有许许多多的器具,也不去使用它 们。不要让人民用生命去冒险,也不向远处迁移,即使有车辆和船 只,也无人去乘坐它们,即使有兵器装备,也无处去使用它们。要使 人民重新使用古代结绳记事的方法,吃得很香甜,穿得很舒服,住得 很安适,满足于原有的风俗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 相听得见,但是人们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百折不挠

东汉官员桥玄品行端庄,嫉恶如仇。有次,一伙强盗绑住他十岁的儿子,带进他家,要正在病中的桥玄立即拿钱赎取,遭到桥直的怒斥。不多时,官兵包围了桥家,因怕强盗会杀桥直的儿子,迟迟不敢动手。这时桥玄愤怒地喊道:“我难道能因为儿子的生命而放了这伙坏人吗?”催促官兵们赶快动手。结果,桥玄的儿子被强盗杀死了。人们称赞桥玄“百折不挠”,始终保持节操。

不屈不挠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 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 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 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 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背水一战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陉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这个故事演化出成语“背水一战”,多用于军事行动,也可用于比哺有“决战”性质的行动 。

不远千里

出处: 《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支!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释义: “不远千里”又称:“不远千里而来”,表示不以千里为远来到 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遥远。

故事: 梁惠王见了孟子,热情地说:“先生,您不以千里为远来到我们魏国,一定是给我的国家带来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说:“大王您何必一开口就讲利?有仁义就行了。如果君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地,士和老百姓说怎样有利于自身,这样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险了。”接着孟子说道:“在能出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动一千辆兵车的二等国家,谋杀他们国君的,必定是能出动一百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大国的大夫能从万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辆,二等国家的大夫能从千辆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辆。这些大夫的产业不能说不多了,但是,他仍永远不会满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扬私利了。”

梁惠王听了很受触动,焦急地问:“那先生以为该怎么办呢?”孟子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也没有讲义的人会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再讲利呢?”

老马识途

出处:《韩非子。说林上》 管仲、隰(xi)朋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 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释义: “途”路。老马认识道路。比喻有经验的人熟悉情况,能在某 个方面起指引的作用。

故事: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 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 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 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 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但仍然弄不清楚该从哪里走出山谷。时 间一长,军队的给养发生困难。 情况非常危急,再不找到出路,大军就会困死在这里。管仲思索 了好久,有了一个设想:既然狗离家很远也能寻回家去,那么军中的 马尤其是老马,也会有认识路途的本领。于是他对齐桓公说:“大王, 我认为老马有认路的本领,可以利用它在前面领路,带引大军出山谷。” 齐桓公同意试试看。管仲立即挑出几匹老马,解开缰绳,让它们 在大军的最前面自由行走。也真奇怪,这些老马都毫不犹豫地朝一 个方向行进。大军就紧跟着它们东走西走、最后终于走出山谷,找到了回齐国的大路。

完璧归赵

公元前283年,秦昭襄王派使者带着国书去邯郸城(今河北省)见赵惠文王,说秦王情愿让出十五座城来换邯郸城收藏的一块珍贵的“和氏璧”,希望赵王答应。

赵惠文王就跟大臣们商量,要不要答应。要想答应,怕上秦国的当,丢了和氏璧,拿不到城;要不答应,又怕得罪秦国。议论了半天,还不能决定该怎么办。

当时有人推荐蔺(音lìn)相如,说他是个挺有见识的人。

赵惠文王就把蔺相如召来,要他出个主意。

蔺相如说:“秦国强,赵国弱,不答应不行。”

赵惠文王说:“要是把和氏璧送了去,秦国取了璧,不给城,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拿出十五座城来换一块璧玉,这个价值是够高的了。要是赵国不答应,错在赵国。大王把和氏璧送了去,要是秦国不交出城来,那么错在秦国。宁可答应,叫秦国担这个错儿。”

赵惠文王说:“那么就请先生上秦国去一趟吧。可是万一秦国不守信用,怎么办呢?”

蔺相如说:“秦国交了城,我就把氏壁留在秦国;要不然,我一定把璧完好地带回邯郸。”(原文是 “完璧归赵”。)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到了咸阳。秦昭襄王得意地在别宫里接见他。蔺相如把氏壁献上去。

秦昭襄王接过璧,看了看,挺高兴。他把璧递给美人和左右侍臣,让大伙儿传着看。大臣们都向秦昭襄王庆贺。

蔺相如站在朝堂上等了老半天,也不见秦王提换城的事。他知道秦昭襄王不是真心拿城来换璧。可是璧已落到别人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

他急中生智,上前对秦昭襄王说:“这块璧虽说挺名贵,可是也有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秦昭襄王信以为真,就吩咐侍从把和氏璧递给蔺相如。

蔺相如一拿到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宫殿上的一根大柱子,瞪着眼睛,怒气冲冲地说:“大王派使者到邯郸来,说是情愿用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璧。赵王诚心诚意派我把璧送来。可是,大王并没有交换的诚意。如今璧在我手里。大王要是逼我的话,我宁可把我的脑袋和这块璧在这柱子上一同砸碎!”

说着,他真的拿着和氏璧,对着柱子做出要砸的样子。

秦昭襄王怕他真的砸坏了璧,连忙向他赔不是,说:“先生别误会,我哪儿能说了不算呢?”

他就命令大臣拿上地图来,并且把准备换给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蔺相如看。

蔺相如想,可别再上他的当,就说:“赵王送璧到秦国来之前,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堂上举行了一个很隆重的仪式。大王如果诚意换璧,也应当斋戒五天,然后再举行一个接受璧的仪式,我才敢把璧奉上。”

秦昭襄王想了想,反正你也跑不了,就说:“好,就这么办吧。”

他吩咐人把蔺相如送到宾馆去歇息。

蔺相如回到客栈,叫一个随从的人打扮成买卖人的模样,把璧贴身藏着,偷偷地从小道跑回邯郸去了。

过了五天,秦昭襄王召集大臣们和别国在咸阳的使臣,在朝堂举行接受和氏璧的仪式,叫蔺相如上朝。蔺相如不慌不忙地走上殿去,向秦昭襄王行了礼。

秦昭襄王说:“我已经斋戒五天,现在你把璧拿出来吧。”

蔺相如说:“秦国自秦穆公以来,前后二十几位君主,没有一个讲信义的。我怕受欺骗,丢了璧,对不起赵王,所以把璧送回邯郸去了。请大王治我的罪吧。”

秦昭襄王听到这里,雷霆。说:“是你欺骗了我,还是我欺骗你?”

蔺相如镇静地说:“请大王别发怒,让我把话说完。天下诸侯都知道秦是强国,赵是弱国。天下只有强国欺负弱国,决没有弱国欺压强国的道理。大王真要那块璧的话,请先把那十五座城割让给赵国,然后打发使者跟我一起到赵国去取壁。赵国得到了十五座城以后,决不敢不把璧交出来。”

秦昭襄王听蔺相如说得振振有辞,不好翻脸,只得说:“一块璧不过是一块璧,不应该为这件事伤了两家的和气。”

结果,还是让蔺相如回邯郸去了。蔺相如回到赵国,赵惠文王认为他完成了使命,就提拔他为上大夫。秦昭襄王本来也不存心想用十五座城去换和氏璧,不过想借这件事试探一下赵国的态度和力量。蔺相如完璧归赵后,他也没再提交换的事

自强不息成语的解读

 成语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精粹之一。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濯足濯缨典故,欢迎阅读。

 成语出处 《孟子·离娄上》:“有孺子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孔子曰:‘小子听之。清斯濯缨,浊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成语解释 水清就洗帽带,水浊就洗脚。后比喻人的.好坏都是由自己决定。

 濯足濯缨的典故

 《楚辞补注》卷七〈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怪屈原也。曰:「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酾?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

 濯足濯缨的典故译文

 屈原遭到了放逐,在沅江边上游荡。他沿着江边走边唱,面容憔悴,模样枯瘦。渔父见了向他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么,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屈原说:"天下都是浑浊不堪只有我清澈透明(不同流合污),世人都迷醉了唯独我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圣人不死板地对待事物,而能随着世道一起变化。世上的人都肮脏,何不搅浑泥水扬起浊波,大家都迷醉了,何不既吃酒糟又大喝其酒?为什么想得过深又自命清高,以至让自己落了个放逐的下场?"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一定要弹弹帽子,刚洗过澡一定要抖抖衣服。怎能让清白的身体去接触世俗尘埃的污染呢?我宁愿跳到湘江里,葬身在江鱼腹中。怎么能让晶莹剔透的纯洁,蒙上世俗的尘埃呢?"渔父听了,微微一笑,摇起船桨动身离去。唱道:"沧浪之水清又清啊,可以用来洗我的帽缨;沧浪之水浊又浊啊,可以用来洗我的脚。"便远去了,不再同屈原说话。

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

[zì qiáng bù xī]

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它的字面意思是:强大自己必须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汉语词典中的解释为:自己努力向上,永远不懈怠);深层次的意思是:一个人的处境即使再糟糕,但是通过持之以恒的努力和付出,可以成就一个强大的自己,若想强大自己,必须坚持,不放弃努力。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1]

从哲学的角度解释:强大我们先天的自性(乾卦纯阳之体),开发我们的公心道心;不要让我们的后天邪念萌生,私心妄心滋长。

自:自性,佛性、天心、道心;强:强大,乾卦纯阳之体;不:禁止、不要、止于至善;息:(自心、后天之心、人心妄心)滋生滋长,与消息的消相对,《易经》讲阴阳,讲消息,息与消相对。

参考尧舜禹等古圣先贤16字心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实例及用法

《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孔子家语·五仪解》:“笃行信道,自强不息。”

《周书·武帝纪下》:“劳谦接下,自彊不息。”

唐 韩愈 《答侯继书》:“惧足下以吾退归,因谓我不复能自彊不息,故因书奉晓,冀足下知吾之退未始不为进,而众人之进未始不为退也。”

宋·徐铉《巫马大夫碑铭》:“夙兴夜寐,自强不息。”[2]

曹禺 等《胆剑篇》第五幕:“ 勾践 :卧薪尝胆,自强不息。 勾践 永远不会忘记。”

闻一多《园内》:“啊!‘自强不息’的少年啊!谁是你的严师?若非这新生的太阳?”[2]

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成语典故

著名哲学家、哲学史家、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张岱年先生把中华民族精神概括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国学大师,他终生勤勉,致思学问,造福祖国的文化学术事业,堪称一代学人楷模。

其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是清华大学的校训解释,它来源于《周易》的两句话:一句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一句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民国时期,在清华大学任教时,曾给当时的清华学子作了《论君子》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希望清华学子们都能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并引用了《易经》上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话语来激励清华学子。此后,清华人便把“自强不息,厚德载物”8个字写进了清华校规,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为清华校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两句意谓: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强劲健,相应于此,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自我力求进步,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译为:君子应该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如果你是君子,接物度量要像大地一样,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两千年来,知者多,能解者少。然而,在学术界仍有不同的解释,似乎还没有公认的正确训解。)

相关文章

人世沉浮如电光石火,盛衰起伏,变幻难测。如果你是天才,勤奋则使你如虎添翼;如果你不是天才,勤奋将使你赢得一切。命运掌握在那些勤勤恳恳工作的人手中。推动世界前进的人并不是那些严格意义上的天才,而是那些智力平平而又非常勤奋、埋头苦干的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四射的天才,而是那些不论在哪一个行业都勤勤恳恳、劳作不息的人们。即使你身体有残缺,即使你没有过人的天资,即使别人看不起你。但是,只要你自强不息,就能改变别人对你的看法,就能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天赋超常而没有毅力和恒心的人只会成为转瞬即逝的火花。许多意志坚强、持之以恒而智力平平乃至稍稍迟钝的人都会超过那些只有天赋而没有毅力的人。懒惰是一种毒药,它既毒害人们的肉体,也毒害人们的心灵。无论多么美好的东西,人们只有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这美好的东西是多么的来之不易。

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然像大海一样宽厚。浅薄的嫉恨和无知的轻蔑都是真正不尊重劳动、不尊重勤劳的表现。人们常说:播下行为的,你就会收割习惯;播下习惯的,你就会收割性格;播下性格的,你就会收割一定的命运。 “闻鸡起舞早耕耘,天道酬勤有志人。”我们得养成勤劳的习惯,培养勤奋的性格,才能收割丰收的果实!

有人曾用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为题,要学生写文章。发现学生虽能从正面理解“自强不息”之意,然对其深厚的意蕴却是不甚了解的;至于“厚德载物”,绝大多数人更是字面意思亦不能了然,对此非常遗憾。

我国学校校训之最佳者,当推清华大学的校训,因为它表述的是传统文化的精粹。“自强不息”,出于《易·乾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这就是“天行健”的意思。君子效法天,要像天那样不断运行,不断努力。“厚德载物”,见《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土地的地势就是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

所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要人们效法天地,在学、行各方面不断去努力。传统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人源于天地,是天地的派生物,所以天地之道就是人生之道。古代不少学者,能深刻体认这种精神并自觉加以践履,如孔子,自述“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有一次在河边对学生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就是激励他们效法自然,珍惜时光,努力进取。

明末顾炎武有诗云: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他认为“有一日未死之身,则有一日未闻之道”。王夫之于垂暮之年,疾病卧床,犹克服各种无法想象的困难,勤奋著书。《姜斋公行述》说他:“迄于暮年,体羸多病,腕不胜砚,指不胜笔,犹时置楮墨于卧榻之旁,力疾而篡注。”他们所体现的,都是这种精神。这种精神由于人们的践履,使我们后人仍时时感受到它那幽杳的理性与璀璨的美。传统文化中富含极有价值的东西是绝无疑义的,对这一点,人们口头上似也都能道,然我总觉得等闲视之或视而不见者仍滔滔皆是。如此优秀的自家珍藏不知宝爱教人不可思议,读到一条注释尤让我叹息不已。《朱子语类》载朱子语曰:“试思人以眇然之身,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以常人而可以为圣贤……。”某大学出版社出版之《朱子语类选注》注“赞”字为“称颂,赞美”,真是大错特错。这里的“赞”,应解为“助”,人可以助天地之化育,是儒家所乐道的,这也是传统文化的一种常识。注释者的无知令人吃惊。同书又注禅家话头“云在青天水在瓶”云:“要考查行为的结果,考虑到行事的困难。”更是胡说八道。如果敢于注释古书的人如此不学浅陋,对传统文化如此隔膜无知,则前面说到的我的学生们不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出处与意蕴,也就不足为奇了。可见传统文化的精髓与人们已疏离到何等程度。

“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像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虽历尽沧桑却一脉相承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是一代代龙的传人上下求索扬善弃恶的必然结果。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为人民服务”,都无不劝诫提倡人们从善。从这个角度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追求“善”的历史。所谓“善”就是“好”,“善事”就是遵循大多数人认可并遵守的行为准则或游戏规则所做的“好事”。

以“勿以善小而不为, 勿以恶小而为之”与各位兴业同仁共勉,愿我们为荣誉、为国家多做“善事”,积“小善”为“厚德”。

“天道酬勤,厚德载物”,伟大的成功和辛勤的劳动成正比,而增厚美德以容载万物应成为我们崇高不变的追求,自强不息,是一切成功的源泉!

名人名言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3. 怨天尤人——《论语·宪问》

4.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5.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6. 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7. 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8. 当仁不让于师 ——《论语》

9.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论语》

10.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兰 ——《周易》

11.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周易》

12. 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13.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14. 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

15. 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论语》

16.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7.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

1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

19. 怨天尤人 ——《论语》

20. 迁怒贰过 ——《论语》

《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前言和目录

编纂者?何洪江

我的《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于2015年1月由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出版,面向全国新华书店发行。第一次印刷的已告售罄,七月正在加印中……

为了让众博友对拙著有所了解,兹将该书的前言和目录刋载于下:

《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前言

汉语成语和历代“名句”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精粹,是各个时代思想和精神的凝聚与升华。成语最具久远的文化渊源,浓缩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智慧,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名句”散见于历代的名著、佳作,从孔子编《诗经》、著《春秋》,诸子百家著书立说,屈原的《离骚》、宋玉的《九辩》,汉朝的赋、乐府诗,唐朝的诗歌、散文,宋朝的词,元朝的曲,到明清两代的、戏曲、对联,直到民国白话文的出现,流派纷呈,佳作迭出。这些著作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传诸后世的名句名言,它们充溢着智慧之美、情思之美、意境之美、韵律之美、谐趣之美,是前人心灵美的结晶,是弥足珍贵的精神产品。

其实,成语和名句有许多相通之处,它们同出一源,同根共蒂,连枝分叶。有时成语是“源”,名句是“流”,许多名句就是从成语中演绎出来的;有时名句是“茎”,成语是“花”,许多话 “文字越说越少”,一句话终于提炼成一个成语。笔者只是有意识地引导了成语靠近名句——针对两个精辟的对仗或对偶名句,精选出两个意思与其相关的对仗或对偶成语,两相对接起来,合二为一,成为一副新的“对子”。这样,经精挑细拣,相联相配,终成一千余条,然后按语意、涵义分类编排,分为十二篇章,编纂成了这一《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

在编纂过程中,笔者遵循了两条原理,即“对称原理”和“和谐原理”。

所谓“对称原理”,就是要求成语与名句“合璧”而成的上、下联做到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法结构一致。比如本书“立志言志篇”中的:

铮铮铁骨,横眉冷对千夫指

耿耿寸心,俯首甘为孺子牛

这里所选的两个成语,“铮铮”与“耿耿”是重言词(也叫联绵词)相对,“铁骨”与“寸心”是名词相对,都是四字成语,都是状心结构(偏正关系),非常“对称”。这里所选的两句诗,出自鲁迅的《自嘲》,本属律诗性质,做到“对称”更是题中之义。这样两个成语与两句名诗对接,不正“合璧”成了一副绝佳的对联吗?

又如本书“文学艺术篇”中的:

观海则意溢于海,才思泉涌

登山则情满于山,逸兴云飞

这里前置的两句话,出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神思》。刘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非常重视汉字汉语的语音特点。“观海则意溢于海”与“登山则情满于山”虽不属韵文,但刘勰对语音修辞在行文中也时而为之,“观”对“登”,“海”对“山”,“意溢于海”对“情满于山”,十分“对称”。这里后缀的两个成语“才思泉涌”、“逸兴云飞”,都是四字成语,都是主谓结构,也非常“对称”。这样名句导前,成语殿后,前后呼应,不也恰成妙品巧对吗?

所谓“和谐原理”,就是要求成语与所配名句做到“内容和谐”和“音韵和谐”。即内容上相关相切,表达同一个主旨,不能牛头不对马嘴;音韵上平仄协调,上下联同一个位置上的文字平仄声相对,这样读起来才抑扬顿挫,和谐悦耳。

试看上面的第一个例子,“铮铮铁骨”修饰“横眉冷对千夫指”,“耿耿寸心”修饰“俯首甘为孺子牛”,形容鲁迅这样的硬骨头战士对待敌人与人民迥然不同的鲜明态度,主旨是统一在同一个主题上的,因此在内容上符合“和谐原理”。再看音韵,此联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平。按照古代五、七言律诗“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声对仗要求,在音韵上也符合“和谐原理”。第二个例子,讲的是文艺创作中的“情思审美”,内容统一在写作感受上,音韵上也达到了平仄相对的要求,有心的读者不妨细细揣摩品味。

但有一点需要说明,本书成语与名句的对接成联,“对称原理”不成问题。至于“对仗”规律,有些“对子”很难做到上下平仄相对,因为选自非韵文的名句,本身就不讲平仄“对仗”的,硬要它们做到“对仗”就勉为其难了。有专家认为:“对于巧联妙对,我以为要‘网开一面’,不能要求太高。如果因律而害意,则许多谐联就失去趣味。有不少佳作,其妙无比,只是在平仄方面差些,就不必强求了吧。”(见《妙品奇联·序》,作者常江,中原出版传媒集团出版)笔者赞成他的观点,在编纂本书过程中也深有同感。

对联最能体现汉字的方块结构和表意特征。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表达含蓄,手法灵活。或抒情言志,倾诉个人怀抱;或揭示生活哲理,启人心智;或评议古今人物,片语关情;或描绘祖国河山,为胜迹添彩。可用以题赠,引以自勉,借以庆贺,藉以哀挽。这些特征和功能,相信在本书中都得到了体现。笔者在每个条目的“鉴赏”品读中,对每副新的“对子”的精义尽力作了阐发。这里举本书“人际人论篇”中的一副“联文”为例,请读者试作品赏:

魏颗结草,爱出者爱反?

黄雀衔环,福往者福来

“联文”中的选句“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语出唐朝魏徵《群书治要·贾子》。意谓你给别人付出了爱,别人就会热爱你;你为别人的幸福出过力,别人就会为你的幸福创造条件。这是一句充满禅意的话。“爱出”,就是要懂得付出;“福往”,就是要学会给予。“爱反”是别人就会“返还”给你“爱”;“福来”是别人就会为你送来“福”。这似乎是规律。为了说明这个道理,我们在这两句话前各引用了一个成语典故,“魏颗结草”和“黄雀衔环”。第一个典故据《左传·宣公十五年》:春秋时晋国人魏颗没有听从其父亲神志不清时要以嬖妾陪葬的遗命,而把妾嫁了他人,后来魏颗在同秦将杜回交战时,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来阻挡杜回,使杜回绊倒受擒,夜里梦见老人对他说:“我,是你所嫁出去的那个妾的父亲……我这样做是要报答你的厚德。”这不是“爱出者爱反”的最生动写照吗?第二个典故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杨宝年九岁,至华阴山,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地。宝取归,置巾箱中,饲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曰:‘吾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玉环四枚与之。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一如此环矣。’”这又不是“福往者福来”的最好佐证吗?这两个故事,“好有好报”的“禅意”便一览无余,与魏徵的话恰好是正相关,互相联对,妙解其理。

无疑,这一“两栖”辞典,给目前“人丁兴旺”的成语词典、名句辞典、名联辞典大家庭增添了一名新成员,别树一帜,面目全新。

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是啊,一个人没有一点文化底蕴,怎么能成大器呢?希望本书多少能为读者带来一点“文化底蕴”的积淀,也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作出一点贡献。

不过,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视野欠广,《成语名句对联鉴赏辞典》虽已成书,但总会有许多疏失和不尽人意之处,祈望方家和读者批评指正,匡我不逮,助我完善,我自当虚心受之。

本书在编纂过程中,靖武、鸿安、永正先生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对提高本书的质量和品位大有裨益;叶小妹、沈嘉辰、孙嘉婕给予大力照顾和协助,使本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以完成。在此一并致以谢忱!

编纂者?何洪江

二0一四年六月十六日

目录

一、立志言志篇

二、学业事业篇

三、处世处事篇

四、治身修养篇

五、品行仪容篇

六、情操情感篇

七、人际人伦篇

八、治政纳才篇

九、军事时运篇

十、文学艺术篇

十一、事理情理篇

十二、山水风景篇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