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文学库

猜灯谜传统文化_灯谜传统活动的特点

1.什么是灯谜?

2.什么是金声不息的民间传统灯谜?

3.关于灯谜的简介?

4.元宵节的风俗的特点

5.元宵节习俗 灯谜 简介

6.中秋有猜谜的习俗吗?

7.灯谜的基本特征

猜灯谜传统文化_灯谜传统活动的特点

谜语一般指民间谜语,常以民歌、童谣、顺口溜等形式用隐喻、形似、暗示或描写其特征、性能等方法编制成谜面供人猜射;而灯谜有完整的谜体(谜面、谜目、谜底),多数是以谜条的形式供人猜射的。它们的区别如下:

1、灯谜与谜语的本质区别

灯谜:大多是“文义谜”,“事物谜”很少。

谜语: ?大多是“事物谜”,偶尔有少量字谜。

2、灯谜与谜语的结构区别

灯谜:有完整的谜体(谜面、谜目、谜底),谜面文字较短,多为常用词语或成句,精巧简洁,概括性强。

谜语:由谜面、猜射范围和谜底组成。常以民歌、童谣、顺口溜等诗句形式为谜面。

3、灯谜与谜语的特点区别

灯谜:面底扣合严密,无闲字,成谜要别解;有的谜需设谜格后,方可猜射。

谜语:面底扣合较宽松,提示多,有启发性,多用比喻方式形象地表达所要猜射的事物。

4、灯谜与谜语的猜射形式区别

灯谜:多以谜条形式供人们猜射。

谜语:多以口头传诵形式供人们猜射。

5、灯谜与谜语的扣合方式区别

灯谜:凭借汉字的多音、多义、笔画组合灵活等特点,通过别解手法,使底面相扣。

谜语:除少量字谜外,都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性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方法来描绘谜底。

什么是灯谜?

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

灯谜是谜语的一种,只不过是写在彩灯上的,因此而得名。

灯谜又叫灯虎,所以猜灯谜也叫“猜灯虎”。谜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口头创作,又叫“隐语”或“瘦辞”。

发展到秦汉时期,民间口头谜语发展成一种书面创作。到了三国时期,猜谜已经开始盛行了。至于灯谜,则出现于宋代,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流行。

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灯谜利用汉语字词多意的特点,不把谜面作原意解释,从而得出别样的意思,所谓“谜贵别解”,别解方显谜味。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否则称为“露春”,是灯谜之忌。

什么是金声不息的民间传统灯谜?

灯谜,即文义谜。由于灯谜费人猜想,使人觉得好比猛虎一样难以射猎,所以便将灯谜称为“灯虎”、“文虎”,猜谜则称为“射虎”。

灯谜是以文字的含义而入扣的,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意思或字句字形的结构方面,凭借汉字的一字(词)多义,笔画组合,摹形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会意、借、象形、拆字、谐音等手法,使谜面与谜底在字义或字形达到相扣。灯谜的猜制方法有不少严格的规则,如谜面要成文,谜面和谜底不准有相同的字出现,面底在扣合上要讲究贴切、严谨,不允许出现无法相扣的闲字等等。此外,灯谜还设有各种谜格,猜射时必须按照谜格要求进行。

一则灯谜通常包括谜面(也称谜题)、谜目和谜底三部分(有时还标出谜格)。

灯谜是运用六书(即指事、象形、会意、形声、转注、借)手法进行创作的,所以没有一定的文化知识,是很难猜出的。其中,特别要了解“别解”的知识和特点。所谓别解,就是面底的扣合要有别于语文范畴的注释,不能机械呆板地按照面底词句的规范化意义(即本义)去理解,而应转弯抹角,从多义衍化、笔画增损离合等方面去理解。其面底相互关系应使人感到既与规范的意义有联系,又不受规范意义的限制与约束。既出乎意料,又合乎情理。就面底关系来说,别解有三种情况:

谜底别解:主要特点是,谜面文字取本义解,但谜底文字却取歧义解。如:著书都为稻粱谋(猜一文具)。谜底:活动笔。谜面为一诗句,原意是:为谋生而著书立说。谜底别解为“为了生活而动笔写作”,故得:活、动笔。

谜面别解:谜底文字取本义解,而谜面文字却取歧义解。如:天下为公(猜影目一)。谜底:男人的世界。“公”本义为“公众”,现别解为“男性”,谜面文字便别解为“天下都为男性”,故得:男人的世界。

面底双别解:谜面和谜底都不按文字本义而按歧义解,然后面底再互为扣合。如:望夫云(猜泊号一)。谜底:白面郎君。谜面“望夫云”别解为“望着丈夫而说(云)”,谜底顿读成“白,面郎君”,“白”别解为“说”,谜底便可别解为“面向着郎君而说”。

灯谜的表现方法尽管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总离不开汉字的音、形、义的变化,大概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会意法:也称字义分析法,它是通过对谜面的文义进行领会、思考和推敲,从而恰如其份地将其含义以另一种方式来表达、引申或反衬出来。会意法最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方式:

(1)正扣法:也称正面会意。猜射时要根据谜面的提示作正面分析、 归纳和概括,或者按其比喻含义去思索。谜底虽有别解,但扣含较为平正通达,与原意相违不太远。在正扣法中,常常运用到有关典故,猜射时应该注意到。如:天下英雄无敌手(猜体育名词一)。谜底:准备操。这里用到《三国演义》中“煮酒论英雄”的典故,将谜底中“备”别解为“刘备”,“操”别解为“曹操”,"准”别解为“准是”,连起来是“准是刘备与曹操”,从而与谜面题意相吻合。

(2 )反扣法:谜面与谜底按一正一反两种含义加上反义词或否定词进行反扣。如:夜间忌用(猜**剧一)。谜底:白天使。谜底顿读成“白天、使”。“夜间”的反义为“白天”;“忌用”的反义为“使”。

(3)侧扣法:谜面与谜底之间,既不是正扣,也不完全是直接反扣, 而是以旁敲侧击的方式从侧面相扣。如:落款都不写名字(猜出版名词一)。谜底:统一书号。过去人有名、字、号之分,不写名字,那只有写“号”了。所以,谜面就别解为“统一书写其号”。

(4)分扣法:谜面并不以一个完整的含义去拢扣谜底, 而是将其分成两段或两段以上的局部词语,分别扣合谜底中的局部。如:出没无常(猜三字口语)。谜底:冒失鬼。“出”扣“冒(冒出)”、“没”扣“失(失去)”、“无常”扣“鬼”,合起来就得出谜底“冒失鬼”。

(5)抵消法:通过谜面或谜底文义的暗示,将某些多余的字或词消掉, 然后以剩下的字或词使面底相扣合。运用抵消法制的谜,其面或底通常都出现表示消除意义的字眼,如减、损、无、没、空、虚、缺、少、节、约、省、略、分、离、开、销、脱、落、走、出、失、去、挑、除、闲、游、丢、掉、抛、弃、废、尽、绝、灭、斩、封、潜、隐、消、飞等等。抵消法又分消面法和消底法两种。如消面法:终日望夫夫不归(猜交通名词一)。谜底:全天候。“夫不归”暗示 将前面的“夫”字消去,剩下的“终日望”正好扣合“全天、候”。消底法:黄河远上白云间(猜王安石七言诗一句)。谜底:山水空流山自闲。“山自闲”暗示前面的“山”字消去,剩下的“水空流”别解为“水(黄河)在空中流”。

(6)象声法:根据“本无其字,依声托借”的道理,用同声借代来制谜,通常是由面句暗示谜底有关字眼的读音与某种东西的声音相似。如:朝来初听马蹄声(猜三字口语)。谜底:天晓得。“朝来”扣“天晓”,马蹄声为“得”,故猜出“天晓得”。

(7)借扣法:借用彼此呼应、互为对象的替代词使面底相互扣合。 这些相关的替代词范围很广,较常用的有人名、物名、生肖地支、五行方位、历史朝代、文学作品、时间、符号、通字、诗韵目等等,举例如下:

人名借——以人的名、字、号、官、职、外号等去替代其人的姓氏、名字、官职等。如:退之白宫(猜华裔作家一)。谜底:韩素音。“退之”扣“韩”,因唐代文学家韩愈又叫韩退之;“白”扣“素”;“宫”扣“音”(古时五音之一)。

物名借——以某些东西的正名和别称互为扣合,也有以某种具体的物品来扣合该物品所从属之种类名称。如:桃李含笑迎春到(猜酒名一)。谜底:三花酒。桃、李、含笑是三种花名,古时以“春”称“酒”,故谜底为“三花酒”。

生肖地支的借——用传统的十二生肖与它对应的十二地支相扣合。即鼠对子、牛对丑、虎对寅等等。如:诞辰(猜工业用语一)。谜底:生产。这里“诞”扣“生产”,“辰”扣“”。

朝代的借——以朝代来扣合帝王的姓氏,或以年号扣合朝代名称。如:贞观之治(猜**演员一)。谜底:唐国强。贞观是唐的年号,贞观之治是唐朝最兴盛强大的时期,故谜底为“唐国强”。

时间的借——借用时令、月份、节日名等来互相扣合。如:望蟾宫(猜歌曲名一)。谜底:十五的月亮。“望”扣“十五”,蟾宫是月亮的美称,故谜底为“十五的月亮”。

地名的借——以首都暗喻国名;以河流山脉暗扣河山;以地名简称扣全称;地名别称扣正称等等。如:常为广西作贡献(猜成语一)。谜底:老当益壮。广西是壮族地区,所以“壮”别解为“广西”,整个谜底就可以别解为“老是有益于广西”。

文学作品的借——以某部作品名称来暗喻其作者。如:挑灯闲看《牡丹亭》猜《滕王阁序》一句)。谜底:光照临川之笔。《牡丹亭》的作者汤显祖原籍临川,故它的作品可别解为“临川之笔”。

符号的借——将人们熟悉的有关符号转换成相应的字眼。如:圭(猜三字新词)。谜底:双增双节。把“圭”视为两个“十(加)”和两个“一(减)”,故能扣合“双增双节”。

五行方位的借——古代有“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的说法,所以常以五行方位互扣入谜。如:以“东”扣“甲乙木”:闲(猜旧称谓一)。谜底:少东家。以“木”扣“东”,“闲”字少了“木(东)”字剩下“门”,“门”别解为“家”,故谜底就可别解为“少了东(木)字成为家”。以“南”扣“丙丁火”:南方少雨(猜字一)。谜底:焊。“南”扣“火”,“少雨”扣“旱”。以“西”扣“庚辛金”:西方叫化子(猜字一)。谜底:钙。“西方”扣“金”,“叫化子”扣“丐”。以“北”扣“壬癸水”:口北(猜琼瑶一)。谜底:在水一方。“北”扣“水”,将“口”别解为一个方形即“一方”。以“中”扣“戊己土”:乐土(猜中国近代史名词一)。谜底:中兴会。以“土”扣“中”,“乐”同义会意扣“兴”,两者相“会”便得“中兴会”。

四季五行的借——即春与木、夏与火、秋与金、冬与水互相扣合。如:春从天上来(猜字一)。谜底:杠。“春”借代扣“木”,“天”字上方为“工” 字,故得“杠”。火已熄灭(猜我国行政区一)。谜底:宁夏。“火”扣“夏”,“已熄灭”会意扣“宁”。四川之秋(猜作家一)。谜底:巴金。“四川”扣“巴”,“秋”扣“金”。隆冬(猜化学名词一)。谜底:重水。以“冬”扣“水”,“隆”与“重”均有“程度深”的含义,可以互扣。

古字的借——把谜面中的某个字,变今义作古义解释,带别解或异读成分。如:杞人之忧(猜电视剧一)。谜底:秋天的失落。典故“杞人忧天”的含意是怕“天的失落”,古时“秋”与“愁”相通,则谜底可别解为“愁天的失落”。

韵目的借——韵书把汉字中同韵的字归并在一起成为一部,称为韵部,每个韵部由一汉字为代表并依次排列即为韵目:一东、二冬、三江、四支等等。当谜面上出现从属于某个韵部的汉字时,则谜底可以相应地与该韵部的编号借代扣合。如:齐会之战(猜调味品一)。谜底:八角。“齐”是第八韵部,扣“八”,“战”同义会意扣“角(角斗)”,齐(八)、战(角)相“会”得“八角”。

(8)拆字法:也称字形分析法,或增损离合法。利用汉字可以分析拆拼的特点,对谜面或谜底文字的形状、笔划、部首、偏旁进行增损变化或离合归纳,使原来的字形发生变化,虚实结合,仔细推敲,从而求出谜底。一般有增补、减损、离合、方位四种情况。

增补法是根据谜面或谜底带有增加意义的字眼所作的提示,用增补字,或部首、偏旁、笔划等办法来求得面底相互扣合。在谜面增补的如:须要安全生产(猜字一)。谜底:颜。谜面表示增加意义的字眼是“安”,意思是把“须”字“安”上“产”字上去,故得“颜”。在谜底增补的如:圭(猜成语一)。谜底:西装革履。谜底表示增加意义的字眼是“装”,意思是在“圭”字的“西”边“装”上“革”,这就是“鞋”字,鞋也就是“履”。

减损法与增补法相反,根据谜面或谜底中具有减损意义的字眼所作的提示,从谜面或谜底中减去有关的字眼,或部首、偏旁、笔划,然后使面底相互扣合。在谜面减损的如:全国要减少人口(猜字一)。谜底:珏。这里把谜面别解为:在“全国”二字之中减去“人口”二字,即得“王、玉”合而为“珏”。在谜底减损的如:中(猜法律名词一)。谜底:仲裁人。把谜底别解为:“仲”字“裁”去“人”,剩下“中”。

(9)离合法:是把比较复杂的汉字分解离析,重新组合而萌生新意。如:如今放权搞改革(猜《红楼梦》人物一)。谜底:杏奴。谜面中“搞改革”暗示此谜用“离合法”,即将“如”和“权”两字先离后合而组成谜底“杏奴”,而谜面中的“今”、“放”仅起着巧妙的连缀作用。

(10)方位法:是利用谜面文字笔划结构所分布的方位,如东西南北、上下左右、内外边角、前头后尾等,将有关的字、偏旁、部首或笔划作相应处置,巧缀为底。如:鸡雏(猜成语一)。谜底:左右为难。把“鸡”字的左边(又)和“雏”字的右边(佳)合而为“难”。

在拆字法中,常常用象形法,即利用文字或符号的形象进行比喻、夸张后来扣合谜底,如把笔划中的顿点比做星星、药丸、泪珠、雨点、小虫、等等;把“口”比做方框、篱笆、窗户等;把“丰”比做远树、电线杆;把“个”比做竹叶、鸡脚迹;把“人”比做雁阵或飞鸟;把“一”比做道路、桥梁、横江、平沙、屋梁、床铺、绳索等等……如同样是一个“心”字为谜底,用象形法可以制出不同的谜面:一弯新月伴三星、弯弓搭箭似流星、轻舟一叶逐浪花、窝中乳燕一两只、铁锅炒豆豆翻腾、竹篮跳起三只虾等等。

(11)会意拆字综合法:也称义形综合法,或混扣法。如:借扣、反扣法:子夜危险(猜动物一)。谜底:鼹。“子”借扣“鼠”, “夜危险”反扣“日安”得“晏”,鼠、晏合而为“鼹”。

(12)分扣、拆字、会意法:陕西真好(猜纺织品名二)。谜底:三合一、的确良。“陕”的“西”边是“阝”,形似“13”,视为一个“一”和一个“三”,故得“三合一”;“真好”直接会意扣合“的确良”。

(13)减损、会意法:沪光(猜成语一)。谜底:流离失所。“流离”暗喻“沪”中的三点水“离”开了,谜面即剩下“户光”,“户”对应“所”,“光”对应“失”,“户光”别解为“失去了住所”。

(14)顿读分扣、人名借、会意、减损法:一枝山菊怡余心(猜戏剧人物一)。谜底:祝英台。先把谜面顿读成:一、枝山、菊、怡余心。“枝山”通过人名借得“祝”(祝枝山,明代有名才子);“菊”视为花,同义会意扣“英”;“怡余心”别解为“怡”字中的“心”是多余的,因而扣合“台”。

(15)抵消、反扣法:多情剑客无情剑(猜旧称谓一)。谜底:少东家。谜面用抵消法,意思是“多情剑客”四字中没有(无)“情剑”二字,那么就剩下“多客”为谜面了;然后把“多客”反扣为“主人(东家)少”,故得“少东家”。

(16)顿读、分扣、借扣、拆字法:竹叶青酒(猜成语二)。谜底:君子之交、一年之计在于春。先把谜面顿读成“竹、叶、青、酒”;梅兰竹菊有“四君子”之称,故“竹”借代来扣“君子”,“叶”异读为与“谐”同音,会意“和谐相交”合而得“君子之交”;“青”可视为“十二月”三字合成,一年巧是十二个月,故紧扣“一年之计”;“酒”与“春”可互为扣合。

象形、会意、增损离合法:劫金人摘玲衔枚(猜字一)。谜底:旺。谜面原意是说军队马摘玲口衔枚去劫金营,实际上里面巧布拆字机关。即将“金”字中的两点象形为“玲”,“金”被“劫”走了“人”又“摘”掉“玲”即两点,便只剩下“王”,“衔枚”理解为口中衔有一枚(一横),从而得出“日”,“日”与“王”组合成谜底“旺”。

关于灯谜的简介?

灯谜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明高雅的文字游戏,也是民间文学花园里一枝色彩诱人、异香扑鼻的奇葩。它曲折别致,变化多端,寓意奥妙,耐人寻味。猜灯谜既可启发思维,锻炼智力,也可使人增长知识,增加学习能力,提高文学修养,享受生活情趣。

清末沈阳鸿雪轩灯谜会社诞生

灯谜与民间谜语一样,最早起源于古时的隐语。至于灯谜的问世,则可追溯至南宋。宋乾道年间曾下诏上元张灯,金吾夜放。那一夜百戏骈陈,奇术异能,斗智竞技,猜谜是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宋代周密在《武林旧事·元夕灯品》中首先提到了灯与谜的结合:“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对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可见南宋杭州元宵节开了猜谜用灯之先河。

灯谜的命名始于明代。据明代王鏊《姑苏志》载:“上元灯市,藏谜者曰‘弹壁灯’。”又《江震记》云:“好事者,或为藏头诗句,任人商揣,谓之‘灯谜’,亦曰‘弹壁’。”所谓“弹壁灯”,是指灯笼一面靠壁,三面粘贴谜条。由于在灯上粘谜,所以叫“灯谜”。因为是元宵佳节的点缀,所以也叫“春灯谜”。灯谜与民间谜语不同,它是以文字的含义而入扣的“文义谜”。它主要着眼于文字的意思或字句字形的结构方面,凭借汉字的一字(词)多义、笔画组合、摹形象形等特点,通过别解、会意、借、象形、拆字、谐音等手法,使谜面与谜底在字义或字形上达到相扣。由于灯谜是以文字作为谜底的,所以凡是用文字来表达的任何词语都可以作为谜底。因此,灯谜谜底的范围相当广泛,单字、成语、词汇、诗词、古文、中外地名、书刊、**、电视、戏剧、各类事物名称等,通通可以入谜,可谓包罗万象。灯谜谜面一般文字较短小精悍,讲究炼字炼句,多为一些常见的词汇、成语或有名的诗句,其特点是用字精巧简洁,概括性强。灯谜的猜制方法有不少严格的规则,如谜面要成文,谜面和谜底不准有相同的字出现,面底在扣合上讲究贴切、严谨,不允许出现无法相扣的闲字等。此外,灯谜还设有各种谜格,猜射有格谜必须按照谜格要求进行。由于灯谜涉及到的文化知识比较广泛,这就要求猜制者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胜任。

据现有史料考证,以汉字为创作材料,悬挂谜笺,上元商灯的沈阳灯谜活动的真正兴起,约在清代晚期。

现代画家笔下的清代猜灯谜情景

清康熙年间,汉军镶红旗人刘廷玑(字玉衡,号葛庄,又号在园),在江西任按察使时,曾对京师、淮扬一带的灯谜活动做过调查并撰文介绍,文章收入《辽海丛书·在园杂志》卷三。文章内容包罗万象,既有对灯谜渊源的追溯,又有关内自由结社、尽情猜灯情景的描绘;既分析了常见的谜体,又列举了常用的谜格等。这种文化的传播,引起了清代发祥地盛京的知识分子的极大兴趣,对于沈阳民间传统灯谜的萌发起到了催化作用。

鸿雪轩灯谜会社主社人王光烈

光绪初年,缪润绂先挑起灯谜“大梁”。缪润绂(1851—1939),字东麟、东霖,自署钓寒渔人太素生,汉军正白旗,沈阳人。为盛京名士缪公恩的曾孙。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取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改户部主事,官至山东临清直隶州知州、候补知府。晚年闲居沈阳。著有《含光堂诗文集》《含光堂试律》《沈阳百咏》《陪都杂述》《律试准绳》等。1877年他与文友喜晓峰、春树斋、曾显堂等人在盛京鼓楼南的会文山房组织芝兰诗社及灯社,除唱和诗文外,还创作“子弟书”,编写对联和灯谜相互猜、对。逢节日时,“灯社”便在鼓楼附近茶馆内悬挂谜笺,供茶客猜射;有猜中者,制谜者便以那幅谜笺相赠,以资纪念。当时谜事,在光绪八年(1882年),缪润绂辑《谜选》序中有详细记载。可以说,缪润绂是当时最有名的子弟书作家和灯谜作家,著有子弟书《锦水祠》、影卷《惊天录》和《谜选》四卷。

鸿雪轩灯谜会社创制的灯谜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鸿雪轩灯谜会社在盛京诞生,这是沈阳灯谜首个具有规模的社团,也先于京、沪的谜社。鸿雪轩灯谜会社主社人是王光烈,社员达二十余人,杜任久、冯遇辰、刘煜斌、洪鼎忱、郁子章、王无咎、秦希泉、马二琴、沈梦九等人是骨干社员。社址设在王光烈的私宅(今沈河区滨河街道办事处)。

辽沈名医马二琴先生

王光烈(1880—1953),沈阳人,字觐扬,又因其书斋名“希哲庐”,人多称为王希哲。他被康有为誉为“东三省三才子”之一(余二人为学者游国臣、书法家荣孟枚),东北书法篆刻名家,与吴昌硕、齐白石等书画大师都有唱酬,互换字画,王光烈以诗文见长,且精于篆刻(金石),擅长各种书体,对各种印石也颇有研究。民国年间,曾任沈阳“金石书画研究会”会长,沈阳大、小公报主笔。九一八事变后迁居长春,曾任伪满洲图书株式会社、《新满洲》的编辑,其平生著述甚丰,著有《篆刻百举》《篆刻漫谈》《印学今义》《古泉文集联》《希哲庐藏印》《希哲庐印谱》《夫椒山民印存》等,他还将平生收藏的名人书画付梓印行命名《时贤书画集》共三册。王光烈的书法、篆刻艺术对后世影响很大。

清末民初,各种谜社遍布全国。当时最为著名的有清末成立的扬州“竹西后社”、1906年成立的“北平射虎社”和1911年成立的“上海萍社”。而当时关外最著名的谜社当数“鸿雪轩灯谜会社”,而且“鸿雪轩”先于京、沪的谜社,是它们的老大哥。

马二琴(字浴书)先生创制的灯谜

随着时光推移,鸿雪轩灯谜会社社员先后外迁或作古,谜社日渐衰落。当年活动情况。不能尽述。只能从王光烈在1942年为韦荣先《文虎集锦》所题几段诗文中,窥见一斑。王光烈的一诗写道:

杜陵已渺冯唐逝,(指杜任久和冯遇辰)

老我春灯射虎人。

四十余年鸿雪在,(《文虎集锦》中有四十年前结社时谜一条)

不堪回首话前尘。

另首回忆诗更形象:

十种花笺绝妙辞,(指各色谜笺)

此间佳趣两心知。

革声未已金声起,(指鼓声与锣声,没射中击鼓,射中鸣锣)

想见钩心斗角时。

还有一诗通过一条谜,追忆谜友:

认取商灯字数行,

每从前度忆刘郎。

梦醒蝴蝶余香在,

小印分明欲断肠。

注:诗中“刘郎”指谜友刘忍庵,时已逝去多年,“梦蝶仙馆拈香使者”乃当年所用印也,《文虎集锦》中亦存有一条。

1932年起,十九岁的韦荣先(曾用名韦振东,字隐庵,1913年生)与谜家王光烈、马二琴(原名马英麟,字浴书,1892年生于沈阳。为辽沈名医,且工诗、善书,堪称一代名士)等人结识后,在沈阳谜坛上崭露头角,尔后接过“沈阳灯谜”大旗。当时,他放下谋生的裁缝活计后,便从事灯谜活动。每逢节日,各地请帖接踵而至,他欣然前往从不拒绝。他曾在中街天益堂药店、大西门里的同和堂、钟楼的李湛章笔铺、中原商场里的长胜永古玩店及茶社、刻字铺、茶庄、药铺、书铺、笔铺等全市五十多处,摆台设谜,他的足迹也留在了双辽、长春等地。他还在报刊上撰文,编写《文虎集锦》,声震辽吉。

尔后,沈阳的灯谜活动,并未因“东北易帜”九一八事变及中日战争而销声匿迹,它仍在城镇知识分子和市民中流行。

1946年秋天,韦荣光、王筱颖在“辽宁省民众教育馆”的筹助下组建了“民众射虎社”,由马二琴、金堂岐、常桂五、马书荣、关荣安、杜宴等二十余人组成。“民众射虎社”的活动方式是:社员每星期日午后,携自制灯谜聚会,经社员互相猜射磋商后,向报刊推荐优秀谜作,还经常搞一些对外征射活动,供爱好者。1947年10月,射虎社在沈阳故宫内分两处搞了大型的悬谜征射。过后,社员关荣安在即景诗中描述了这次活动的情况:“射虎张弓帝殿前,辉煌灯影照红笺。……”

1949年前,沈阳传统灯谜活动发展缓慢,猜射、研究多囿于少数“文化人”圈内;谜社为数很少,研究的范围,大多以四书、五经、古诗文为题材,社会性、群众性不强。另外,绝大多数活动,主要集中在沈河区中街商业区一带。

如今沈阳灯谜形成了自身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沈阳灯谜得到全新的发展。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沈阳市内几个区文化馆、图书馆,许多企事业工会,经常在节日里开展群众性灯谜活动。当年民众射虎社主社人之一韦荣先,不仅亲自参加或指导了这些活动,还通过各种方法普及灯谜知识。

韦荣先先生在做灯谜讲座

1963年3月,沈阳市文化宫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工人业余灯谜研究小组。韦荣先出任组长。这个小组培养了一批中青年灯谜爱好者,成为“沈阳灯谜”继续发展的骨干力量。

16年至90年代初期,沈阳灯谜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出现了灯谜研究组织二十多个。这些小组定期活动,创作、搜集、研究灯谜。市工人文化宫、市文化宫,沈河区、和平区、大东区文化馆,“松陵”“黎明”“五三”厂等灯谜组织较有影响。大多数灯谜组织都坚持自筹公助出版定期或不定期的谜刊,以供基层单位开展活动,《新灯谜》《谜林荆苗》《沈水谜刊》《新芽》《沈水千文虎》《露天文虎》等谜刊,有一定的质量,个人灯谜集、专题谜集、活页谜刊也不断出版。当时,沈阳市出版各类谜刊达五十余种,近二万册。沈阳灯谜活动,除定期进行内部研究外,大量的活动是搞群众征射。逢年过节,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也有“游击”式的场所。报刊、广播、电视还经常举办灯谜活动。《沈阳日报》《沈阳晚报》《辽宁日报》开辟了固定的栏目,近十次的活动吸引了几十万爱好者参加。

年12月,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沈阳市灯谜学会成立,又为沈阳谜坛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首批入会者近三百人。韦荣先出任学会第一任会长,很快形成了以他等老一代谜坛宿将为核心、中青年为队伍的谜坛格局。

当时谜坛有代表性的人物还有:

石彧(1935—2002)沈阳人,中学教员。1955年读中学时开始喜爱灯谜。1957年读大学时曾组织过灯谜报告会。1963年参加了市文化宫灯谜研究组,结识韦荣先先生而成为谜友。17年自费主编全国最早的谜刊之一《迎春花》。19年出任文化宫灯谜研究组组长,主编谜刊《谜林荆苗》,并自编各种灯谜册二十余种。他多次参与全国谜会,取得可喜成绩。1989年,被评为“中国灯谜百强”之一。他编辑出版了多部灯谜作品、知识书籍。曾任市灯谜学会副会长。

灯谜家石彧向学生讲解灯谜知识

韦荣先(前排中)的弟子、灯谜家王传章(前排左),在沈阳市工人文化宫灯谜研究组活动时接受韦老的指导

王传章(1943—)沈阳人,国家高级编辑。1955年起对灯谜产生兴趣,师从谜界名家韦荣先先生。十九岁在北京大学读书时组织了“未名湖谜联社”。三十五岁时开始进行灯谜讲座及撰写谜论,后由韦荣先介绍入市工人文化宫灯谜组。在沈阳日报社工作期间,活动时接受韦老的指导报道谜事活动,开辟“每日一谜”等栏目,创作电视片《元宵话灯谜》,组织出版《文字游戏大全》等,至今组织了市级灯谜活动逾百场。现为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秘书长、市灯谜学会会长。

侯印(1935—2015)锦州人,工厂职工。1952年开始创作、发表谜作。1986年曾与人合创灯谜题材电视剧《谜林射虎》并在一些城市中播放。他还独立或合作编撰灯谜书籍十余种,创作灯谜、撰写有关文章万余条(篇)。在灯谜活动中,结识了韦荣先先生后而成为谜友。曾在全国各类谜赛中获得优秀成绩。曾任市灯谜学会秘书长,现为顾问。

此外,还有杨佳作、潘吉超、冯述、高玉舜、伯少周以及“少壮派”吴德显、龚乃相、张启生、赵彦凯等谜人。

沈阳谜坛还同全国各地二百多个灯谜组织建立了广泛的联系。沈阳谜坛代表去外地交流、讲学、参加谜会较大型的活动百余次;应邀函寄会猜约二百余次;发起了“东北三省四市灯谜会猜”等活动。沈阳成为东北地区的灯谜中心,韦荣先被称为“东北谜坛先师”“关外谜宗”,是时谜坛还有“南张北马关外韦”之说。“南张”指福建永定的张起南,为清末“北平射虎社”台柱,著有《橐园春灯话》,有“谜圣”之誉;“北马”指马啸天,甘肃临夏人,为西北谜坛耆宿。“关外韦”指韦荣先。

1991年9月18日,以其非凡的谜事活动推动了沈阳灯谜乃至东北半个多世纪以来灯谜发展的韦荣先,病逝于沈阳,享年七十八岁。在韦先生病逝前,他已将珍藏多年的灯谜古籍上百册,捐予辽宁博物馆收藏。在韦先生病逝后,设在福建省漳州市的中华灯谜艺术馆内,树起了他的半身雕像,以纪念他对中华灯谜的贡献。

20世纪90年代以后,伴随着改革的深入,企事业的转型,沈阳灯谜也在与时俱进地发展着。沈阳市灯谜学会在会长韦荣先病逝后,继续由他生前培养的学生王传章、吴德显等人传承、发展着,侯印、冯述等人也发挥着相应的作用。学会除定期召集会员进行灯谜创作、理论探讨外,还为企业活动设谜。在近几年的全市或沈河区、和平区灯节、庙会大型群众活动中,学会组织几十名会员在清代一条街、故宫、皇寺广场、北陵公园、五里河公园、世博园等处摆谜台对外征射,很受群众欢迎。2007年5月,沈阳民间传统灯谜已经被列入辽宁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向国家级“冲击”。

目前,在学会的组织下,沈阳灯谜坚持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锐意创新,追求风格,使其真正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方面,已取得了与其他地域不同的成果。如灯谜的内容得到了拓展。除以文义谜为主外,继承发展了事物谜、诗谜、面谜、印谜、象棋谜、书法谜、动作谜和音像谜,更创造了新谜目“数量词”。在“谜面成文”的原则下,许多谜面以清新、活泼,充满生活、时代气息的文字,代替了陈旧、古板、诘屈聱牙、冷僻晦涩的文字;滥用谜目,卖弄谜格的现象要受到批评。注意划清扣合严谨与钻死牛角尖,工巧典雅与故弄玄虚的界限,力争创作出受群众欢迎的新灯谜来。

沈阳谜坛多数同志认为,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创作出幽默风趣的灯谜,给人以知识和欢悦——已经成为“沈阳灯谜”风格的主流。

元宵节的风俗的特点

大家知道灯谜是怎么演变而来的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欢迎大家一起来阅读!

灯谜的由来

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纷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瘦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瘦辞”和“隐语”,就是我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文学家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中国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隐语”或“瘦辞”。秦汉时则成为一种书面创作。三国时期,猜谜盛行。在宋代出现了灯谜。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花灯上,供人猜射。明清时代,猜灯谜在中国民间十分流行。

灯谜的简介

早在夏朝,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廋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分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国语·晋语》记载“有秦客廋辞于朝,大夫莫之能对也。”可见那时的这些“廋辞”和“隐语”,就是中国灯谜的雏形。直至南朝宋学家作“井”、“龟”、“土”三个字谜,并以《字谜三首》收入他的诗集后,才有了“谜”字一称。

开始的谜流行于口头说猜,三国时期有人把谜写在纸上贴出来令人猜对。到了南宋,有一些文人学士为了显示才学,常在元宵花灯之夜,将谜条贴在纱灯上,吸引过往行人,因之又有了“灯谜”一称,《武林记事·灯品》中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清中叶以后,谜风大盛,涌现了许多谜师。辛亥革命后,灯谜形成了南宗北派两种风格,到了旧社会,由于谜家大都是士大夫阶层,有些文人自命清高,片面强调风雅,排斥民间灯谜。解放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的文艺方针指引下,灯谜活动更加蓬勃发展,谜材谜作日益完善丰富,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都有灯谜活动及灯谜学术交流。《谜语》古称“隐语”,“廋辞”。今通常指传统民间谜语。中国著名古典文艺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谐隐》中说:“自魏代以来,颇非,而君之嘲隐,化为谜语。谜也者,回互其辞,使昏迷也。或体目文字,或影象物品,纤巧以弄思,浅察以炫辞。义欲婉而正,辞欲隐而显。”他对谜语从理论上作了高度的概括,对谜语发展的历史,谜语的定义及其特征都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精辟的阐述。

在灯谜文化源头,应该是人类远古的神话。神话时代是人类文化发生的时代,而所有文化的发生都源自于人类的问题意识。

传统民间谜语与灯谜不同,灯谜属于文义谜,而民间谜语除了少量字谜外,都是以事物的特征来隐射的,因此,民间谜语属于事物谜。民间谜语主要着眼于事物的形体,效能,动作等特征,运用拟人,夸张、比喻等手法来描绘谜底,从而达到隐射的目的。灯谜主要着眼于猜射物件的名称,主要运用别解手法。民间谜语的谜底范围比较窄,除了少量字谜以外,极大多数都是事和物,如动物、植物、用物、人体器官、自然现象、人类行为等。灯谜的谜底范围更广,从字谜、成语、诗词、各种用语,到事物、等皆可入谜。民间谜语的谜面往往是山歌体的民谣,以四句形式出现较多,讲究押韵而有节奏,读之可以琅琅上口,而且形象生动,便于口头传诵。由于民间谜语通俗易懂,故大多数都适宜少年儿童猜射。因此,有时也把民间谜语称作儿童谜语。而“灯谜”的规则比较严格,文学特征也比较强,因而猜射难度也比较大,需要一定的学识水平,因而对成年人来说,更有趣味。自古以来,谜语由于其谜体不同,所以在各朝代的名称亦有所变化。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灯谜的基本特征

1.独特的结构: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

2.面与底别解:灯谜利用汉语字词多意的特点,不把谜面作原意解释,从而得出元宵节市民赏灯猜谜别样的意思,所谓“谜贵别解”,别解方成谜。

3.面与底异字: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否则称为“露春”,灯谜是不允许露春的。

元宵节经典灯谜示例

元宵佳节不仅仅是一种性活动,其中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活动。在古代,百姓都去看灯、猜谜语,文人们则饮酒、赋诗、答对。其实,猜灯谜与猜谜语一样,有很多种类别:字谜、儿童谜语、动物谜语、经典谜语、成语谜语等。最为常见的是字谜。一般谜面文字要求简介明了,通俗易懂。

元宵节习俗 灯谜 简介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农历正月十五日,又称为“上元节”、“灯节”、“小正月”等。以下是元宵节的风俗特点:

1. 猜灯谜: 元宵节的主要活动之一是猜灯谜,人们会在灯笼下挂上一些谜语,通过猜谜语来增加节日的趣味性。

2. 吃汤圆:元宵节的传统食品是汤圆,有甜有咸,象征着团圆和完整。

3. 赏花灯:赏花灯是元宵节的重要活动之一,人们会在公园、广场等地方设置各种造型的花灯,欣赏花灯的美丽,同时也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4. 舞龙舞狮:舞龙舞狮也是元宵节的传统节目之一,人们会在节日期间表演各种形式的舞龙舞狮,以求得平安和好运。

5. 放烟火:元宵节也是放烟火的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节日期间放烟花和爆竹,增加节日的欢乐氛围。

总的来说,元宵节的风俗特点是多样化、有趣味性、富有民俗文化特色,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表达美好祝愿、增进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

中秋有猜谜的习俗吗?

灯谜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一门传统的文化艺术。灯谜顾名思义是写在灯笼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古代民间口谜,后来经文人加工成为字谜,在我国流传至今。首次出现了灯谜是在宋代。文人们将谜条贴于花灯上,供人赏猜。明清时代,猜灯谜在民间十分盛行。

:

灯谜一般由谜面、谜目和谜底三部分组成。灯谜利用汉语多意的特点,不把谜面作原意,从中得出其它含意。在灯谜中只要谜面上有的字,谜底中就不可以再出现,否则就会“底面相犯”。

猜灯谜不仅是一种活动,还蕴含着很深的文化内涵。在古代元宵节百姓都去看灯、猜谜语,文人们饮酒、作诗、猜灯谜。灯谜也有很多种类别:儿童灯谜、字谜、动物灯谜、成语灯谜等等。

参考资料:

灯谜 百度百科

灯谜的基本特征

中秋有猜谜的习俗。

猜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智力游戏,起源于中国的易经八卦。 猜谜就是指通过给定的提示性文字或者图像等,按照某种特定规则, 猜出指定范围内的某事物或者文字等等内容。 猜谜的形式中以中国灯谜最为常见, 往往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有意识地别解谜面。

由于谜语结构纤巧、寓意奇妙、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变化多端,所以猜谜语者既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还要有思维推理判断的好习惯,再加上掌握一些基本猜谜方法,才能做到迅速破谜,身心,启迪智慧。否则,胡猜乱想,既伤脑筋,又索然无味。归纳起来,破谜技巧关键在别解。

所谓“别解”,是指谜底与谜面的扣合并不像字典、辞书那样对某字、某词作出通常意义上的正确解释,而是有意识地利用汉字、汉语的特点进行曲解。很多人都说谜语难猜,其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把握别解的要领。别解不是常规思维,而是一种非常规思维。拿现代人的说法就是要“头脑多转弯”,就是不要正面去想,而是要转一个弯,进行非常规思维。

扩展资料: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中国独有的富有民族风格的一种传统民俗文娱活动形式,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每逢农历正月十五,中国民间都要挂起彩灯,燃放焰火,后来有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迎合节日气氛,所以响应的人众多,而后猜灯谜逐渐成为元宵节不可缺少的节目。灯谜增添节日气氛,展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猜灯谜活动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文化,在《武林旧事》等有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富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赏灯之会,百戏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

百度百科-猜谜

百度百科-猜灯谜

1.独特的结构:灯谜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谜面、谜目和谜底,也称灯谜三要素。

2.面与底别解:灯谜利用汉语字词多意的特点,不把谜面作原意解释,从而得出别样的意思,所谓“谜贵别解”,别解方显谜味。

3.面与底异字: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否则称为“露春”,灯谜一般是不允许露春的。

灯谜一:不冲动

提示:这三个字是打一个皇帝的名字,我给大家提示一下,这三个字是“不冲动”,也就是说在处理的事情,不能冲动,那么不能冲动的话,是怎样处理事情呢?

大家好好想一想,处理事情不冲动,如果用两个字来代替,就是怎样的呢?好了,我不卖关子了,大家根据我的提示先想想,我下面揭开谜底,看看和你想的是否一样!

谜底:李治。之所以谜底是“李治”,是取的“理智”的谐音。因为告诉你处理事情不要冲动,不就是理智行事吗?于是再取个理智的谐音,不就正好是唐高宗李治吗?

灯谜二:皇帝卖饺子

提示:这个灯谜是打一成语。这个成语的话笔者可以给一些提示,大家想一想,皇帝的话又叫什么呢?如果卖饺子的话,你是不是得把饺子蒸熟了?如果皇帝卖饺子的话,他不可能让别人去蒸熟饺子吧!他是不是要自己动手呢?

都提示到这里了,大家应该能猜出这个成语了吧!好吧!笔者再给些提示,皇帝自己蒸熟饺子,这里面可以取一个谐音,这个成语就出来了!大家想三秒钟,笔者揭开谜底!

谜底:御驾亲征。怎么叫御驾亲征呢?大家想一想,皇帝自己蒸饺子,皇帝不就是御驾吗?皇帝自己蒸饺子,不就是皇帝亲自蒸饺子吗?皇帝亲蒸取个谐音,不是亲征吗?皇帝亲征,不就是御驾亲征吗?

热门文章